扎根基层二十四载 “老转”续写奉献人生

  发布时间:2014-07-30 09:29:20


    “老转”是单位同事对军转干部的俗称,崇敬中带着几分诙谐。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国家每年都要妥善安置一批军队转业干部,这些军转干部根据需要被安置在地方各个部门工作,充分发挥了军人那种忠诚为民、无私奉献、吃苦耐劳、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个人的聪明才智,为所在单位和地方做出了很大贡献,普遍成为中流砥柱。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民法院湖阳中心法庭的田喜中同志就是普通的一员,转业后扎根基层法庭二十四载,亲民爱民,敬业奉献,调处了大量民事纠纷,用实际行动诠释他忠诚、为民、奉献的人生。

    军队磨炼,忠诚爱国。

    田喜中同志,男,中共党员,生于1958年,1976年11月入伍,先是在湖北咸宁市技工大队学习,学习期间,刻苦认真,踏实灵活,很快掌握了所学的军事技能,各项考核、比武都取得优异成绩。1978年12月奉中央军委命令直接奔赴战场,参加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田喜中同志勇敢顽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是连队的模范优秀士兵。1989年转业地方工作,十三年的军旅生活,使田喜中成长为一名忠诚爱国、敬业奉献的优秀军人。

    转业法院,快速定位。

    田喜中同志1990年到法院工作,被分配到距县城60公里的唐河县法院苍台法庭工作。到岗后,该同志虚心求教,不懂就问,不断地学习,丰富法律知识和调处纠纷的技巧,还经常跟老同志一起骑自行车下乡办案,在实践中汲取经验,就在不断零距离地接触群众中,来自农村的田喜中同志很快爱上了这份工作,迅速完成了角色定位,决心这一辈子扎根基层法庭,为辖区群众提供贴心的司法服务。该同志说到做到,此后一直在唐河县法院苍台法庭、龙潭法庭、湖阳中心法庭等基层法庭工作。面对家属的抱怨和领导的几次调动谈话,他总是淡淡地说:“我就是农村人,对农村和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在法庭能跟群众近距离接触,尽自己所能为群众做点事,我心理踏实,一辈子在法庭工作是我早就下了决心的。”

    一心为民,悉心调解。

    基层法庭的案件,大都是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小额借贷,其特点是法律关系简单、标的小、当事人系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但是一闹上法庭,却互不相让,矛盾非常尖锐。对这类案件的处理,因当事人之间的身份关系、生产生活现状等更适宜调解处理。田喜中同志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点,在办案过程中高度重视案件调解工作,尤其是针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引发民事诉讼更是想方设法,下大力气调解,尽一切可能彻底化解矛盾。如去年9月杨某某诉其三子女赡养纠纷一案,考虑到当事人之间的特殊身份关系和原告能真正安享晚年,田喜中同志下决心调解处理该案。随后的几次登门拜访,组织调解,效果均不理想。因原告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恰逢农忙季节,为方便当事人,增强调解效果,田喜中同志把调解现场搬到当事人的家门口,并邀请他们的直系亲属和要好邻居参加,利用中午时间组织调解。杨某某的三个子女被田喜中同志的韧劲和一心为民的诚挚感情所打动,态度有所转变,并分析了出现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见到案件有所突破,田喜中同志又趁热打铁,结合了解到的情况对原、被告双方都进行了教育、引导,围观的亲属和乡亲也都热情参与说和,最终促成和解,解决了家庭矛盾。

    积劳成疾,坚持上班。

    田喜中同志在法院工作24年来,办理案件达2000余件,其经手案件调撤率达95%以上,无一上诉,真正做到案结事了。简单数字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和艰辛。为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处理好经手的每一起案件,田喜中同志常年吃住在法庭,“白加黑”、“5+2”是他的主要工作模式。常年超负荷工作,田喜中同志的身体积劳成疾,2006年9月因胆结石做胆囊切除手术,身体稍稍好转后,立即回到法庭继续工作。法庭长期的艰苦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压力再次击垮了他的身体,2013年2月,田喜中因心脏病再次入院,并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术后不久,考虑到法庭人手不足,办案压力过大,他不顾亲友和领导的劝阻,就又一次投入工作中,协助法庭同志们办理各类纠纷、案件。

    廉洁自律,牢树形象。

    田喜中同志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尊敬领导、服从命令、团结同志、乐于助人、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恪守人民法官廉洁自律的道德准则,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还自觉不断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和廉洁警示教育,以增强党性修养,更新法律知识,掌握业务技能,提高办案质效和提升拒腐防变能力。田喜中同志自进入法院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基层法庭第一线,继续保持和发扬优良的军人作风,克己奉公,默默奉献,廉洁自律,为辖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表现突出被多次评为“调解能手”、“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很好地展现了法院干警的良好形象。

责任编辑:张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