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法官的心中都有一台天平,天平的两端,一端放着法律,一端放着的,是法官的责任心。南阳中院与本报联办的“法官札记”,就是让法官做回主角,让他们敞开心扉,讲述自己难忘的一次办案经历。在这里,你会读到一个不同的法官形象。
这是一起赡养案件,6个子女不养老人,而且子女们生活得都还不错。
为此,71岁的孙老汉多次到有关部门反映,却始终无法妥善解决。无奈之下,孙老汉将子女告到了辖区淅川县法院荆紫关法庭。法官出面做子女工作,可收效甚微。为了让孙老汉能安享晚年,时任法庭庭长王葆兴决定让我带上摄像机对庭审全过程进行录像。
那天,庭审现场就设在当事人所在的村庄,因为此事影响很大,赶来旁听的村民足足有200余人。因为都不想赡养父亲,儿女们说着说着争吵了起来。“今天咱们这一切都在录音录像,请注意形象。”庭长王葆兴提醒。
当人们发现我操作着的摄像机不时地将镜头对准了发言人后,情绪也没有那么激动了,现场的气氛有些缓和下来。
法庭在综合了各方意见后,提出了几种方案。其中最能被接受的一条,按照当初的分家协议,根据孙老汉的情况,提议由老大每月出800元找个保姆和老三共同照顾,其他子女分别承担相应的义务,直到老人逝世,可大儿媳却不同意拿钱。
直到下午1点35分,法庭提出的一个个方案都被否决,双方还在喋喋不休地争吵着。
开了5个多小时的庭,最终以调解失败而告终。
这时,王葆兴冲我使了个眼色。“6个子女不养老,我估计这个片子不仅能在省市县电视台播出,而且弄不好还能在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播出呢!”我应声道。
“王庭长,我同意你们提出的方案!我现在就把钱送去。”庭审刚结束,大儿子魏某打来电话,表示自己愿意先拿出两年的赡养费19200元和1万元的丧葬费。但前提是:不要在电视上“曝光”。
很快,魏某将钱送到了村委会,法庭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完善了有关手续,一起历时3年多的赡养案件终于调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