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节刚后,上班第一天,我接待了一起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原告张某,中年女性,所持手续齐全,显然与一时生气冲动而起诉离婚不同,她是有备而来。
立案之后,我立即通知被告史某前来应诉。史某满面无奈,诉说无非是因为春节待客礼数问题发生争执,所以张某才提出离婚,其实两人感情很好,况且子女已经长大成人。我让史某签收传票确定开庭时间之后,便按张某留下的电话通知其领取开庭传票,同时也做好了在庭前对双方进行调解的准备。但很意外,张某的电话关机,连续几天拨打都是如此。被告不积极应诉或是逃避诉讼的情况多见不怪,但原告在立案后不参加诉讼却是首次遇到。
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的来电,接通后,才得知是张某。我询问张某:“为什么手机关机?为什么换了号码?”张某干脆地回答:“我不想让他找到我。”我当即告诉她,开庭时间已定,请按时回来参加庭审。张某直截了当地说:“我不去开庭,只要你们通知到他就行——我只是想吓吓他。”
从事审判工作近20年,这样的原告还真的是第一次遇到。后来,我又打听到了张某的另一个号码,发现居然是来自上海,于是询问史某,史某恍然大悟:“她可能是去上海她姐姐那里了,我去上海找她,劝她回来。”
没多久,史某带着张某一起到了法庭,我对其讲法释理,指出她作为原告消极参加诉讼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随意起诉也是对夫妻感情的伤害。没想到张某又利利落落地抛出一句:“来,给我张纸,我给你写个撤诉,也不给你们再添麻烦了。”
办完撤诉手续,看着张某坐上史某的摩托车离去,我心中虽然有些被戏弄的感觉,但是看到夫妻重归于好,又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心中又泛起一丝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