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法官”:【李连升】关键时刻勇挑担

发布时间:2016-01-07 17:40:44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李连升在河里救了俩小孩,这个消息在社旗县法院不胫而走。“平时文质彬彬的李连升竟然在关键时候这么胆大”,大家突感意外但仔细品味后,觉得一切是那么正常:他总是能在关键时候打破僵局。

    今年43岁的李连升是社旗县法院审监庭庭长,2014年他受理29案,解决29案,每件案子均是法律关系复杂、发还重审的疑难杂案。而他凭借专啃“硬骨头”的本事,屡屡获评省级、市级优秀法官,今年1月还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十佳政法干警”。

    找准关键破难点

    社旗县法院审监庭共4个人,李连升每案必是审判长,在审监庭立的案件,均是再审案件、发还重审案件,并且超过七成的案件都曾经上访或正在上访。面对这样的大环境,李连升怎么克服?

    2013年,崔某驾车在社旗县外环路陶瓷厂附近由东向西行驶,撞在道路中央的石墩上,后来询问得知这些护栏是在道路拓宽后遗留下来的旧涵洞护栏,还未及时拆除。由于出事地点将4车道改为6车道,而造成事故的石墩子处于新路和老路连接的地方,该路段双侧加宽工程是该县城乡建设管理局负责,但是路面及两侧过路涵洞却归该县公路局负责管理和养护。两家单位都觉得对方应该为该事故负责。经伤残鉴定,崔某为五级伤残,面对高达数10万元的医疗费用,崔某将城乡建设管理局和公路局告上了法庭。

    “由于案情法律关系复杂,一审上诉后,市中级法院发还重审此案。”李连升说,案件相关的那个石墩早已经拆除,而崔某受伤时已经昏迷,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具体在哪里受伤的,导致本案的证据不能相互印证。

    李连升想找出新的突破口。“寻找第一个到达现场的人,他们的证言有说服力。”李连升翻出了120急救中心的出车记录,找到了第一时间抢救崔某的医护人员,在原告和两被告都在场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指认了抢救的第一现场,随后李连生现场办公,确定了这关键证据。经证实,城乡建设管理局应属于事故路段的管理主体,而两被告均未对原有水泥护栏及时拆除且未设置警示标志,需要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

    对症下药促调解

    2014年审监庭总共受理29件案子,李连升或调解,或重审,把29件案子全都妥善处理,最终无一继续上访。李连升说:“靠耐心、热心是基本,对症下药才能抓准问题争议焦点。”

    袁某在社旗县某项目的工地上从事支壳子板的工作,在一次施工过程中,他被大风刮起的木板砸到背部坠落,导致右肾割除,构成五级伤残,而此时雇佣袁某打工的工头刘某失踪了。

    “找不到刘某的话,不利于案件事实的赔偿。”李连升说,对法庭来说,找不到被告,还可以有其他方式送达文书,但是对受害人来说,想达到案结事了,就必须找到刘某,才可能把赔偿执行到位。为了查找到被告刘某的下落,让原告及时得到医疗费等赔偿款,他根据原告代理人提供的线索,带着书记员赶赴外地调查被告刘某的下落,烈日下连续找了三天,才在一工地找到刘某,在依法对刘某进行调查并送达完有关法律文书后,李连升耐心地对当事人进行判后释法答疑,促成了当事人主动履行。

    危急时刻有担当

    李连升话不多,去年他在河里救了俩小孩的事情,直到半个月后小孩的父母找到法院领导,同事们才知道。

    2014年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下午,正在赵河边行走的李连升循着呼救声传来的方向飞奔过去,只见两个男孩正在深水区里拼命挣扎,河水已淹到两人嘴边,情况十分危急。

    李连升来不及多想,迅速冲下陡峭光滑的河堤,抓起手边的竿子就跳入水中,较瘦的孩子首先抓住竿子,借着浮力,李连升迅速将这个孩子拉到岸边,然后急忙再次把竿子递向另外一个仍在水中挣扎的孩子,此时他却脚底一滑,与男孩一起跌入水中。紧急之中,一位原本在河边洗衣服的女子伸手帮助,成功将这个孩子也救上岸。

    “一开始感觉默默无闻的李连升咋干了这么一件轰动的事。后来一想,觉得也正常,因为他关键时候总是敢挑担子。”社旗县法院政治处主任侯作俭说,李连升办的案件都是难啃的、一审未能解决的硬骨头,救人的节骨眼也是奋不顾身。

     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不同岗位,如一的追求;不同时间,相同的行动。李连升善啃“硬骨头”,精办疑难案;李连升落实为民情,不分内外事。无私奉献和见义勇为的“连升现象”,隆起着南阳法官忠诚为民的司法脊梁。

责任编辑:赵 娜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