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来访群众的满肚子怨气,他心平气和:“你慢慢说,我听着,都说出来才痛快。”翻看厚厚一摞材料,他不厌其烦:“你有理,法律肯定会给你做主;不合法的事,咱乱来也没用。”
他,就是邓州市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长李双雁,一名在法院信访工作岗位上工作8年的普通法官。
面对来访群众倾注感情
“大爷,快请坐,你的材料我看一下”、“大爷别急,慢慢说……”5月25日早一上班,李双雁的办公室来了一位老人,他忙把老人请进屋。
老人因子女赡养问题来讨说法。看着老人把材料一股脑儿拿出来,说话语无伦次,李双雁站起来给他点上一根烟,“别着急,咱一件一件来”李双雁与这位老人分析了两个多小时,才把材料和事情原委弄清楚。李双雁将老人的情况通知给老人所在地法庭,让当地法庭受理。最终,老人连声道谢,满意离开。
在与一位又一位上访人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已是午饭时间。下午,李双雁屋里又来了人,接谈、解释……每天早来晚走,无论春夏秋冬,这样的工作轨迹他已经持续整整8年。
今年35岁的李双雁,2006年通过全省法院系统招录进入邓州市法院工作,2007年开始负责法院信访接待工作。从此,听怨气、顺心气,成了李双雁每天的必修课。“但凡到法院上访的人,都相信法律能解决问题。信访部门虽小,但却重要。”李双雁说,对群众要讲感情,用心对待。
化解积案练就接访高手
一件信访案是通过其他渠道解决,还是立案进入申诉或再审程序,没有相关的法律知识,就拿捏不准分寸;没有沟通的艺术,就得不到当事人的理解。
多年来,靠着钻劲儿和韧劲儿,李双雁迎难而上,啃下了一个又一个信访积案的“硬骨头”。8年间,他参与处理各类信访案件达60余件。“趁着还年轻,尽量多学点法律知识,防止出纰漏。”李双雁认为学不好法律,就不能为当事人解决好问题。对有的问题,不少法官反过来还向他请教,与他一起探讨。
最让同事们佩服的还是李双雁的沟通艺术,再难缠的上访当事人与他一交流都变得和和气气。“讲法律也要讲人情世故”,“不能一味怕,拿准了该批评就批评”……只言片语,勾画了李双雁的群众工作法。其实,李双雁也有自己的一套接访理论:先听后说,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邓州市法院院长杨俊华说,法院懂法律的人多,但既懂法律又擅长群众工作的人不多,“双雁就是这样的接访高手。”
艰苦岗位干得有滋有味
法院信访办公室经常像集市一样热闹,来者形形色色,在这个被公认为是法院最艰苦、最考验人的岗位上,李双雁一干就是8年。他对来访群众一视同仁,甘当“出气筒”、“减压阀”,和当事人坦诚交心,细致解答他们的疑问,提出咨询建议……
贴钱贴物帮助困难当事人更是数不胜数。“有些老人确实有困难,到饭点没钱吃饭,天黑了没钱住店,只要张口,给点儿钱买碗板面,换了谁也不能拒绝吧。”对这些,李双雁很淡然。在同事眼里,李双雁是一位播撒正能量的人。“正是他和群众打成一片,说‘掏心窝子’话,做贴心事,才能让当事人留下怨气,带着和气离开。”
工作中,李双雁以院为家,一天三顿吃在单位食堂。生活上,他定位自己是个“宅男”,很少出门。他把自己超负荷工作的动力,归结于“家人支持”。“家里女儿有爱人看着,我工作忙,基本没管过。”李双雁说。能看出来,说到爱人和孩子,他的脸上掠过一丝歉疚。
正是有了李双雁用心对待群众,8年里,他接待当事人来访千余人次,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他先后被河南省高院荣记“个人三等功”、“全省优秀法官”、“全省法院系统涉诉信访先进个人”,连续6年被市中院评为“涉诉信访先进个人”,2014年又被市中院荣记“个人三等功”。
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润物无声的真诚。李双雁在信访岗位上用真诚守护着平安与和谐,维护着稳定与安宁。八年的坚守,他付出的是青春与汗水,收获的却是群众的信任和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