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日报》群众把他当亲人

发布时间:2017-10-17 09:22:07


    本报记者 吕文杰 通讯员 薛书敏

    2016年初,33岁的内乡县法院办公室主任李智根据组织安排,带着行李,住进了该县公式镇白杨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李智走遍了白杨村的沟沟坎坎,熟悉了这里的家家户户。这个昔日白净的小伙子慢慢变得黝黑,头上也悄悄冒出了几根银丝,但却更有精神,劲头更足,也更成熟了。白杨村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群众也改变了开始的偏见,认识到这个年轻人是真心来为群众办事的,有想法,能干事,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刚到村里住下不久,李智便发现了白杨村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吃水难。这里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绿色植被覆盖率很低,地表基本没有自然河流。群众生产生活多年以来受缺水困扰,种庄稼要看天气,望天收,要是连续半个月不下雨,人畜吃水就发生困难。这是影响白杨村群众生产生活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李智暗下决心要帮群众尽早解决这一困难,在实地调查掌握详细情况后,他找到院长成延洲寻求支持。成院长非常赞赏李智的这一想法,和他一起多次到水利部门协调联系,争取项目为白杨村解决缺水问题。经过多方努力,筹措资金5万多元,联系专业的打井队到白杨村。李智天天守在机器旁边,6天后,一口深107米的水井终于出水,经检测,水质完全达标,出水量达15立方米每小时,可供2000多人及牲畜日常用水,在天旱时节,还可浇灌耕地3000多亩。

    当清冽的深井泉水喷涌而出的时候,世代饱受缺水之苦的乡亲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看到自己平时生活中从来没有在意的饮水问题让老百姓如此感动,李智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在村里住下后,李智便开始走村串户,逐户走访,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很快熟悉了白杨村的基本情况,扶贫笔记本记了10多本。白杨村辖区面积6平方公里、20个村民小组,805户错落分布在六沟四道山梁处,人口3030人中,805户农民,其中92户贫困户,土壤贫瘠,广种薄收,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辣椒为主。农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人均纯收入3000元。所以只要家中劳力缺乏、生病或小孩考入大学的基本没有收入来源,其中四分之一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

    他和村支两委一班人坐下来认真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制定扶贫方案。哪些需要申请国家政策,哪些急需帮扶,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贫困户李冬家6岁女儿飞飞身患重病,犯病时四肢抽搐、嘴眼歪斜、意识丧失后经多家医院诊断疑似癫痫病,犹如无骨般不能站立,李智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向院领导汇报。院长成延洲立即召开党组会研究,决定从有限的办案经费中挤出3万元,并发动全院109名干警捐款2.6万元,将小飞飞送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治疗。目前小飞飞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正持续康复治疗中。

    针对部分家庭因学生上大学经济困难的,他找到院领导一同到企业联系,让学生在暑假到企业打工给予适当报酬,既进行了社会实践,又增加了收入。他还将贫困户的具体需求归类总结,回到法院动员全院干警在星期日实地走访贫困户,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结对帮扶。大家先后捐赠衣物被褥500多件和价值3万多元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具、家用电器,送给生活困难的群众。

    乡下的夜晚非常宁静,忙碌之余的李智常常静下心来思索。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条件、历史原因,但为什么同样的条件有的村富,有的村穷,同一个村里有的早就致富了,有的越扶越贫呢?他深刻认识到,扶贫必须先扶志,治穷必须先治愚。

    他和村领导一班人结合村里的具体情况,拟定了扶志治愚计划。首先在村里形成勤劳致富光荣的良好风气,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勤劳致富守法的典型,给他们评五星级双文明户,带大红花开大会宣讲勤劳致富的经验体会,其次大家同贫困户一起探讨他们致贫的原因,让他们觉悟到自己贫困的主观原因,增强他们自觉脱贫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和贫困户共同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共同商讨长远脱贫的方向和计划。

    为了改变部分村民身上的陋习,李智想到法院的工作优势,他回法院联系,挑选一些危险驾驶案件、赌博案件、寻衅滋事案件到白杨村巡回开庭,对群众进行现场法治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李智的帮助下,白杨村开始发展茶叶和核桃种植,他坚信白杨村的脱贫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文章出处:10月17日《南阳日报》第A7版:干警风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