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庭巡礼”专栏系列报道⑩

把百姓的权益放在心坎

——桐柏县法院安棚法庭

  发布时间:2018-05-23 11:18:17






    河南省桐柏县人民法院安棚人民法庭位于桐柏县城西北45公里,辖三个乡镇、一个工业园区,人口7.4万人。近年来,安棚法庭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严格司法,一心为民,为辖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成为百姓心中的“守护神”。2017年安棚法庭共受理案件273件,办结271件,结案率99.3%。

    智慧法庭:让信息多跑路

    微信是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聊天工具。安棚法庭的法官们与时俱进,将微信应用于工作中,让微信成为新型办案工具,做到“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

    安棚镇的刘某骑摩托车在312国道行驶左转弯时,被平顶山的一辆大货车撞伤致十级伤残。双方就赔偿数额一事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起诉到法庭。

    法庭经调查了解到,双方都有调解意向,但是由于中间夹着保险公司,需要两地来回跑,把调解协议、证据等材料传达给保险公司,费时费力,双方嫌麻烦,都不愿意多跑路,便委托法庭调解。

    办案法官决定利用微信传输证据材料图片,以节省双方的时间。经与被告保险公司人员沟通,对方认可通过微信对证据材料进行确认。于是,办案法官通过微信把开庭笔录等证据材料拍下来发过去,然后又把拟定好的协议书发给当事双方,双方修改后又发回来。通过微信传递材料,双方很快确定了赔偿数额,一起异地案件不到20天便办结了。

    “如果按照以前的方式,可能需要来回跑8趟,才能把案子解决,而现在双方当事人只到法庭一次,就把案子彻底解决了。”安棚法庭庭长宋志刚说,微信办案,既节约了司法成本,又提高了办案效率,很受当事人欢迎。

    亲民法庭:让司法暖民心

    85岁的刘中党老人家住桐柏县新集乡苏庄村,他因家庭琐事与儿子拌嘴后,一气之下要到法庭告儿子。步行至法庭所在地安棚镇时,已是深夜,由于天黑找不到法庭,老人竟在街上转悠了一夜。后在好心人帮助下,他才找到法庭,见到干警后先下跪,并痛哭流涕控诉儿子不赡养他。法庭当即给其买来早饭,待其休息好后,法庭干警将其送回村里。

    在苏庄村,法官们找到村干部和群众了解情况。经调查,并不是儿子不养老,而是刘老汉因琐事与儿子争吵,气不过才出此下策。于是,法官们将刘老汉和他儿子叫到一起做工作,说法律、讲道理、谈风俗,在法庭的劝说下,刘老汉解开了心结,和儿子冰释前嫌。

    “从小事做起,就是安棚法庭的特点。”宋志刚说,刚到法庭时,发现这里是山区,受理的案件有不少是邻里之间的小矛盾,而不懂法又缺少沟通是彼此间产生矛盾的根本所在。

    针对这一情况,安棚法庭专门设置了LED显示屏,公开案件信息,在大门口悬挂便民小黑板,向社会公开干警联系方式,保证有诉求的群众与法庭干警联系的通畅。与此同时,法庭还十分注重普法宣传。他们将典型的案件在公共场所进行巡回审判,让人民群众旁听案件,了解法律知识、庭审程序,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创新法庭:深挖调解内涵

    安棚法庭在审判实践中十分注意总结调解方法,先后总结出“背靠背法”、“案例展示法”、“附条件调解法”、“上下台阶法”、“动之以情法”等十几种调解方法,同时,又探索出“冷热适当”、“快慢适宜”、“指挥得当”、“探求真意”等多种调解方式,不断深挖调解内涵。

    在王某等13人诉白某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中,十三名原告提交法庭的只有一张简单的诉状,欠款事实及数额均不明确。按照规定,法庭完全可以退回王某等人的诉状,让他们回去完善,依据法律程序办理。但承办法官了解到,原告给白某提供劳务时,赵某担任记工员,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但赵某不愿作证。承办法官辗转找到赵某,展开说教攻势,赵某终于同意出庭,法庭当天就化解了这起群体性纠纷。

    在另外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聂某以何某出具的欠条要求何某支付化肥款,何某以化肥有假为由拒绝支付。案件虽小,但双方矛盾较大,法庭如果机械裁判,势必会引起当事人更大的矛盾,社会效果不佳。

    为妥善化解该案,承办法官与原被告通电话、发信息,道人情,讲法律,谈诚信,经过十余次的沟通联系,用真诚之心打开了双方的心结,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并当庭履行。

    近年来,安棚法庭先后被评为南阳市第二届“十佳法庭”,2017年被南阳市中院荣记集体三等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