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埋怨我‘贪玩’,要不是我有这‘贪玩’的毛病,看你们咋要来工资。”90后农民工小孙一听到大伙说他“贪玩”,就会理直气壮地这样回应,而工友也立马就不敢再言语。要知道啥原因,请看小孙的讨薪故事。
轻信承诺
不知前面是“圈套”
王某、孙某等12名农民工是一个村的老乡,他们组成了一个水电工班组,承接一些工程上的劳务。
2017年10月,南阳市区一楼盘交房在即,但仍有部分水电工程没有完善和整改维修到位,王某等人就承接了其中一栋楼的水电工程修复和完善工作。由于是尾活儿,工作及工程量不好确定,发包方就与王某商量劳务费按天计算,双方各自记录,结束对账。
细心的王某每天结束都在发包方巡检时,告诉对方当天的出工情况。可发包方总是拿自己的本子一晃说,你记的有,我也记的有,错不了。王某也没在意。
发生纠纷
朋友圈里有“证据”
12名工友中,孙某年龄最小,是个“微信控”,每天大事小事儿都要发几条微信在朋友圈晒晒。
工程结束后,王某高高兴兴地找发包方结算。等王某拿到钱一数,12个人足足少了近2万。发包方把本子一摊说,你看看。王某连忙也拿出自己的记工本,双方记的不一样。
协商不成,12名农民工到法院起诉。诉讼中,双方主张的工作量和工资款数额都是单方证据,作为定案依据的理由均不足。正在工友们为难时,孙某说“我手机上有证据”。打开孙某的手机微信历史记录后,班组啥时间开始干活,每天几个人参加,不仅有照片,有的还有短视频,基本与王某的记工单可以相互印证。最终,法院依法支持了王某等人的诉讼请求。发包方不服提起上诉,二审维持了一审判决。
法官说法
平时注意留证据
南阳中院民三庭法官说,农民工进城务工很少主动与对方签订劳务或者劳动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很难完善证据。农民工主张工资款,在追讨对象确定的情况下,关键是要证明干的活儿值多少钱。在没有合同确定工程量的情况下,就需要农民工朋友平时多注意收集证据,比如最好定期结算,让老板写张条,平时记录工作量的本子,要让老板签个字。如果老板不愿签字,也要对通话录个音,或者把工作量通过微信、短信等途径发给老板,和老板对对账。即便找不到老板,至少也要让自己的工作量得到老板雇佣的现场管理人员或记工员签字认可,决不能仅凭“君子协定”处理问题,要知道在利益或者困难面前,再完美的口头协定往往都是不靠谱的。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