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天一 通讯员 刘夏莲 吴钦)“闫法官,谢谢你帮俺们拿到劳务款,顶着大太阳在地里干了这么长时间的活儿,总算有回报了,谢谢!”6月9日上午,邓州市人民法院孟楼法庭当庭调解一起劳务合同纠纷系列案,59名锄草农民工当场领到了被拖欠已久的劳务款3万余元,激动地向承办法官闫静道谢。
2017年3月,章某承包了鄂豫边界某村的1000亩耕地,用于种植艾草。2019年3月,章某把艾草地的锄草工作通过高某安排给周某等59名农民工,双方约定按亩支付劳务报酬。后章某一直未向周某等59人支付劳务款。经多次讨要无果,周某等59人将章某、高某诉至法院。
虽然该案标的不大,但因涉案人数众多,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孟楼法庭立即开通诉讼服务绿色通道,为原告联系法律援助,力争快速、有效地化解纠纷。
由于周某等59人手中没有书面证据,农民工除草的工时和薪资均由被告高某记录在笔记本上。高某担心会承担不利后果,存有顾虑不肯配合。闫静多次联系高某,耐心沟通劝解,释法析理,逐步打开了高某的心结,将证据固定了下来。
随后,闫静又数次联系被告章某,在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劝说下,章某最终同意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并即时兑付锄草工人的劳务款。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