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忆 母 亲

  发布时间:2020-09-03 16:21:30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如果她老人家仍然健在,是九十四周岁。可惜,她已远离了我们。在母亲的生日,我们为母亲叩首,忆念家风,纪念母亲诞辰九十四周年。

    母亲一生总把睦邻亲友看得很重。她一生不易,生育子女七人,在十分艰难的生活状态下,把子女拉址成人,还要顾及长辈、同辈、亲朋及友邻和弱小。那时,全家住在出租房内。家有十口人吃饭,我的奶奶、父母和姐弟七人,父母二人月薪加起来不足百元,平均每人每月不足十元生活费,还有学费负担租房负担,生活捉襟见肘。有时家无隔夜粮油,清早起来就要到邻里家借贷三元五块,上街买回柴草或高价粮食。尽管日子紧紧巴巴,但逢有亲朋远来,母亲任凭到邻家求借,也要让远亲吃上一顿饱饭。记得有一年秋天,外县一远门舅叫灰娃舅及生产队长叫老本外爷来我们住的县城买驴。本来,早上刚去邻居家借钱买高价面,中午灰娃舅和队长老本外爷赶来后,母亲悄悄又到邻居家借钱割来两斤羊肉招待远亲。午饭是羊肉炒芹菜,还做了糊汤面条,并且从糖烟酒门市部买来一斤散装白酒待客。母亲从没让艰难生活打倒过,总是热情大方,满脸笑容。这种家风熏陶着我们,到现在,这种不怕困难热情好客的家风仍在我们这一辈发扬着。

    “要怜惜弱小,这是咱老宋家家风也是老宋家家规。”记得有一年冬天,北风怒吼,天气特别的冷。我正准备出门办事,屋后邻家一叔到了,请我去帮他垒个煤火炉。那是六十年代末期,百姓大多烧煤,在堂屋垒煤火炉既能做饭又能烤火,那时燃料紧张,即是凭煤票去买煤,还需到煤场里架起筛子自己动手筛出煤来,劳作一天满身煤灰也筛不出多少煤来。所以,节省用煤成了学问,生活逼迫我掂起瓦刀学会了垒“二进风”节煤炉,就是既能从底部进风,还能从侧面进风以达到充分燃烧节约用煤的目的。这种节煤炉关键是要掌握两个进风口的比例、炉子的高度以及炉膛内的曲线,一般难以掌握。忙碌了半天,“二进风”垒好了,当即试烧,效果很理想。我洗了洗冻红了的手,拍打完沾了一身的泥和灰,收拾完瓦刀等工具收工回家。叔叔拦着不让走,要留我吃饭。我挣脱后前脚到屋,邻家叔叔后脚就追过来了,非要请我到他家吃顿饭,我再三谢绝他都不依。那时候也真的没啥吃的,就是一碗面条。等我从邻家回来,母亲听说我到邻居家帮忙还在邻居家吃饭,她就一脸的不高兴,反复说:“给邻居帮个忙干点活就到邻居家吃饭?咱家可没这个习惯。”我看母亲发这么大的火,也不想解释什么。因为那时邻里互相帮助再正常不过,根本不能讲价钱。一连几天,母亲就是这个话题,无奈我向母亲说明白是叔叔反复来家里让去的。尽管如此,母亲也没有一点愿谅我的意思,并告诉我:“他们家生活比咱家还困难,你早晚要还回去的。”这事我记了几十年。

    还有一件小事,几十年来我都难以忘怀。那年,我才十来岁,过中秋节时,母亲托我去把全家指标猪肉买回来。指标猪肉就是过节时人人有份半斤猪肉。当我把肉和找的零钱交给母亲时,她简单算了一下说:“人家多找咱五毛钱,你赶紧送回去,这钱咱可不能要,这是那个营业员半天的工资啊!交帐时他要赔出来的。”我当时只顾买肉,没有算帐,认为人家不会算错。现在我也认真算过,的确多出五毛钱。我又往返跑了两公里送回五毛钱。过后,母亲说五毛钱事不大,但能养成一个“贪”的坏毛病。母亲就是这样严格要求她的子女们的。这件小事对我教育很大。今天再次忆起,感到母亲是在用具体行动传承家风。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但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刚毅不屈的性格犹如昨天,特别是她老人家身体力行传承下来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并将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庚子年七月十五日于南阳)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