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琼 特约记者 陈新刚 通讯员 程远景 郭振业)在著名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的故乡——方城县杨楼乡,提起杨楼法庭审判员顾东升,人们都称他是人见人赞的“调解王”。
这位“调解王”今年32岁,2005年到方城县法院杨楼法庭工作,2007年被任命为审判员。5年来,他共审结各类民事案件400余件,无一错案,每年调撤率都在90%以上。特别是在2009年河南省法院系统开展的“调解年”活动中,顾东升全年共审结各类民事案件130件,调撤129件,服判息诉率达到100%。去年12月,他荣获“全省法院十大调解能手”称号,我市仅他一人获此殊荣。
以诚心化解心结
“做调解工作一定要真诚,要让当事人感觉到你是在真心地帮助他们解决矛盾。”这是顾东升常说的一句话。顾东升的细心、勤快在杨楼法庭是出了名的。每当一有案件,他就积极协调,并热情接待每位当事人,以诚心争取信任。
与杨楼乡相邻的小史店镇寺门村23户村民,在方城县邮政局一揽储员处共存款40余笔20余万元。2009年2月,该揽储员因车祸死亡,村民向县邮政局索要存款,但邮政局以该揽储员所开具的凭证不是正规存单、存款未上交邮政局为由拒不兑付,造成村民多次上访。
杨楼法庭将此案交由顾东升承办。由于此案在当地影响很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村民再次上访。为此,顾东升顶烈日,冒酷暑,到案发地调查10余次,走访当地群众、村干部和邮政局工作人员60余人次,制作调查笔录30余份,到县邮政局和小史店支局调取证据10余次,组织调解近10次。他朴实耐心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当事人的信任,双方最终接受了法庭提出的调解方案,这起重大群体性纠纷终于妥善化解。
调解法宝促调解
“调解是一门讲究技巧的学问,光有热情还不够,还需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采用不同的调解方法和技巧。”对于自己热爱的调解工作,顾东升有自己的法宝:合议庭分工调解法、群众参与调解法、案例展示调解法、倾听宣泄调解法......这些都是他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
2009年7月,杨楼法庭受理了杨楼乡东村一组4户村民因土地补偿款分配纠纷案件。该组部分土地属省重点水利工程燕山水库淹没区,组里在对淹没土地补偿款进行分配过程中,因4户村民家中的老人相继去世,该组部分群众认为不应再给这4位去世的老人分配补偿款,双方由此形成纠纷,4户村民多次赴县、省上访。
为妥善处理本案,顾东升首先采用亲情调解法,数次到该组部分村民代表和群众家中做工作,之后又采用案例展示法,对村民代表进行利弊引导,最终使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圆满结案。
不顾小家为大家
顾东升父亲已故,母亲年逾七旬,体弱多病,哥哥又在外地工作,家庭重担全落在他一人身上,但他从未因家事耽误过一天工作。2009年7月至9月,庭里有两位同志因故暂时无法上班,只剩下庭长和顾东升两人,案件办理几乎落在了他一人身上。当时,顾东升妻子怀有身孕,还要照顾婆婆,生活十分艰难。但为工作,顾东升硬是没请一天假,并在10月份创造了一人结案51件的记录。
去年11月的一天,顾东升正在加班,母亲突然发起高烧,妻子拖着5个月身孕的身子将婆婆送到医院。经过一夜的折腾,妻子身心极度疲惫,导致已经5个月的胎儿流产。极度的内疚,使这位刚强的汉子止不住泪流满面……
顾东升在人民法庭这块司法前沿阵地上,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一朵朵安宁和谐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