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文杰
通 讯 员 宋梦楠 郑 娜
2020年临近尾声,骗子们也在变着花样“冲业绩”,各类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如何提高警惕,防止被骗?近段时间,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审理的几个诈骗案例提醒大家,只要不贪意外之财,不占小便宜,再精明的骗子也无法得逞。
“采购物资”骗局
2016年至2017年,被告人党某伟等人冒充军队或武警部队领导或后勤人员,以所在单位工程对外发包或采购物品为由诱骗被害人,后又以所在单位需采购其他物品并让被害人帮忙代购为由进行诱骗,并介绍被害人与第三人联系购买,以让被害人先行支付货款或定金为手段,骗取现金。最终,主犯党某伟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的手段结伙诈骗他人财产,数额特别巨大,且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巨大,其行为分别构成诈骗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5万元。
“安排工作”骗局
2018年7月,李某伟与王某玲认识后,编造自己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以帮助王某玲办理养老保险、帮其申请贫困房为由,骗取王某玲共计1.5万元。2018年12月,李某伟主动搭讪李某仙,称其在淅川县发改委上班,以给李某仙丈夫介绍工程、为李某仙儿子薛某安排工作为由,共骗取李某仙夫妇6000元。最终,被告人李某伟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并退赔相关被害人的经济损失。
“免费体检”骗局
近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诈骗案件,揭露了“免费体检”背后的猫腻。张某伙同潘某雨(已判刑)等人以免费体检、免费医学专家看病为由,组织人员冒充卫校实习生及其他虚假身份到指定地点进行宣传,并组织老年人免费体检,同时,向老年人推荐某品牌的紫银蓝软胶囊治疗疾病,并以每盒900元的价格卖给老年人。最终,被告人张某以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2万元,并退赔各被害人的经济损失。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