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在身边】郑伟:执行路上“三股劲”

发布时间:2021-04-20 17:12:53



    一米八的大个子,国字脸,戴一副黑框眼镜,魁梧中透着儒雅和干练。这是桐柏县人民法院执行员郑伟给人的第一印象。1994年,怀着对法律职业的向往,25岁的郑伟参加县里政法系统的公开选调,考入了桐柏法院。

    2004年,在派出人民法庭工作十年后,深具“与群众打交道”本领的郑伟被调至执行局从事案件执行工作至今。其后,他先后被授予南阳市首届“十佳法官”、南阳市“百优政法干警”、南阳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他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个人二等功一次,两次被河南省委政法委、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表彰为“全省清理执行积案先进个人”。

    执行一线,不是战场,险似战场。17年来,面对形色各异的被执行人和金钱、权势、威胁等考验,面对心急如焚的当事人催办、不理解甚至辱骂的压力,郑伟是如何把执行工作做到自己的极致的?桐柏法院院长张辛总结道:“郑伟的这条执行路上,离不开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三股劲’精神!”

    工作讲“拼劲” 当事人说他是“拼命三郎”

    “你真是个拼命三郎,不就几千块钱吗?撵得真紧,我是服你了!”被执行人穆某气喘吁吁地对郑伟说道。

    家住桐柏县淮源镇的穆某因琐事将邻居打成轻微伤,被法院判决赔偿8000余元。执行中,穆某软磨硬抗,长期离家,费尽心机逃避执行。郑伟处处留心,不放过任何线索。一次办案途中,郑伟路过某工地竟和穆某不期而遇,自知心虚的穆某翻越2米多高的围墙一路沿河边奔跑妄图逃避执行,郑伟见状,跟着翻过墙一口气追出几公里。穆某跑不动了,瘫倒在河岸上,最后乖乖履行了义务。

    2006年,河南法院开展清理积案行动,在强制执行一家私营砖厂时,厂主煽动工人阻扰执行,郑伟和同事都不同程度地负了伤。对暴力抗法者予以司法拘留后,郑伟把同事送到医院,自己却默默回到家中,第二天又按时参加了另一起案件的执行行动。下车时,同事注意到一瘸一拐的郑伟:“腿咋了?”“唉,昨天被人踢了两脚,没成想膝盖还肿了。”领导和同事们围上来查看伤情,他却说:“干执行,小伤小痛很正常,不碍事!”

    2014年,郑伟接到方道田等20多名农民工申请执行郑州某建筑有限公司劳务合同纠纷一案时,有同事善意提醒他:“这个案子可不好办,他们去北京好几回了!”他第一时间对案件当事人进行了解走访后,立即赶到郑州对被执行人公司经营状况进行了解。经对该公司的20多个账户进行逐一查询,郑伟发现这些账户已全部被其他法院冻结,案件陷入僵局。然而,郑伟并没有灰心,他分析了该公司目前的运营状况后,再次前往其单位。这次“闪电突击”果然有了收获,郑伟在该公司财务人员的办公桌墙角发现了一份张贴着的内部通知,要求该公司所有项目经理把手上工程款打入一个指定账户。经调查,该公司陷入官司后,一直违规借用其他单位的银行账号转移工程款项。通过对该账户交易明细的调取,郑伟发现了被执行单位未在人民银行登记备案的两个分公司账户,当即驱车带队先后赶到平顶山和南阳,一天之内对这两个账户进行了冻结,顺利将被执行人的一笔工程款截住,并对规避执行的被执行单位予以10万元罚款惩戒。当100万余元执行款顺利发放时,农民工兄弟们送来锦旗燃起鞭炮,激动地说:“以前不懂法,只知道上访,谁知道抵不上咱按法律程序办,法院一个半月就执行完了!”

    2011年3月11日晚,腹部的胀痛让刚从桐柏县安棚镇执行完案件的郑伟满头大汗,随即被同事送入医院,并确诊为早期肝硬化。这位当时刚40岁出头的“执行快手”,不得不暂时放下手头的案卷,到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每周一次的“人工肝”——体外血液透析治疗。2015年以来,随着病情加重,郑伟经常会因免疫力低下出现发烧等症状,每3个月需去北京302医院复查一次,连续5年的春节,全家都陪他在医院中度过。可即便在住院治疗期间,郑伟仍不停用手机接听着当事人打来的电话。妻子建议他关机安心静养,他却说:“虽然现在我躺在病床上,但当事人万一有啥情况线索,我还能及时跟领导汇报处理,别耽误了案子。”

    为民有“亲劲儿” 老百姓夸他是“良心法官”

    “法律有刚性,执行有威严,但仅靠冷冰冰的执法并不能让被执行人幡然悔悟。了结执行案件必须把化解纠纷矛盾考虑进去,要不然即便硬把案子结了,也只能是个半拉子工程。”这是郑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2005年,郑伟办理了这样一起交通事故纠纷案件,赵某某的儿子被一辆信阳籍的大货车撞倒,治疗无效死亡。法院判决车主赔偿老赵夫妇各项损失共计11万余元,判决书送达后,肇事车主却回信阳老家玩起了“躲猫猫”。案件信息只有一个固定电话和一个车牌号,当时的信息化查询手段还并不方便,郑伟只有多次前往信阳市调查摸排,沿街寻找固定电话所在地址,逐个停车场了解货车信息。“他是跑运输的,我就不信他能一直憋着不再出车拉货!”郑伟暗下决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天,郑伟在办案途中看见一辆满载货物的蓝色大货车迎面驶过,他眼前一亮,急忙要求司机调转车头帮忙拦下该车。经过确认,这正是肇事车辆和车主本人。车主放弃了最后一丝侥幸,乖乖履行了判决书确定的义务,而这看似巧遇,实则付出了郑伟无数的心血。事后,老赵来到法院,为郑伟和他的搭档姜文林送来写有“伸张正义,勇克难案;不辞劳苦,不畏艰难”的锦旗。

    在多年的执行工作中,郑伟对案件总是比当事人自己还主动、还操心,他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甚至是家里的座机号码都告诉当事人。“不管啥时间,只要有情况尽管给我打!”今年7月31日凌晨5时,申请执行人袁国一拨通了郑伟的电话,告诉他一直外出躲避执行的被执行人曾某回到了家中。郑伟毫不迟疑地答复:“你盯紧他,我们马上赶过去!”之后,郑伟和同事王和坤将正在家中酣睡的曾某逮了个正着。

    心里装着当事人,处处考虑当事人,郑伟在工作中倾注了“亲劲”,执行也自然带上了“温度”。从事建筑租赁行业多年的申请执行人郭廷留感慨道:“我因为债务纠纷跟法院打了不少交道,也申请执行了几起官司,跟郑伟接触后感觉这个同志不一般,他在办案时非常操心,经常是一个电话、一个线索他都会去核实,有时候跑的都是冤枉腿,但他也不去计较。办案也很有耐心,能够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撑腰,案子也办得好,是咱法院的好干警!”

    办案靠“”韧劲儿 同事们赞他是“办案能手”

    2005年,涉及某矿业公司的十几起案件交到了郑伟的手中。该公司成立后长期歇业又几经更名、改制,积累了大量的债权债务,涉及的纠纷权利义务主体混乱、涉及面广、法律关系错综复杂,还涉及到企业职工权益,该系列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众多当事人中,最焦急的就是建筑施工队队长肖某。矿业公司拖欠了他10万余元工程款,一头是不认旧账的新公司,一头是跟着他干活的工人,内外交困让他寝食难安,恨不得天天到法院打探消息。面对当事人的急不可耐,郑伟按压着内心的焦急,白天翻案卷、查材料,走访公司主管部门、工商税务机关,询问案件相关人员;晚上他回家潜心钻研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书籍。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月余,郑伟把公司改制前后、内部外部、债权债务、权利义务等几类法律关系梳理得清清楚楚。同时针对每起案件特点,分别制定出不同的执行方案,并在第一时间向执行局领导进行了汇报,听取意见建议。有了执行方案,郑伟还是不放心,他又多次到矿业公司协调,促使矿业公司召开债权人会议,最终达成了矿业公司每年拿出10万元公司租赁款,按比例分期履行义务的执行和解协议,十几起案件均得到了圆满的执结。

    2015年,南阳市某建设公司与某商贸公司合作开发桐柏县一住宅小区,其中部分项目转包给湖北省云梦县某建筑公司施工。2016年底工程竣工,因拖欠建筑公司工程款800余万元,二公司被建筑公司诉至法院,并被判决支付工程款883万元。执行立案后,郑伟发现建设公司已经搬离,且去向不明,拨打负责人电话无人接听;商贸公司面对执行,千方百计隐匿资产,公司负责人的存款、房产均不在其名下;而建筑公司的几十位农民工等着发工资过年,情绪很不稳定,案件执行迫在眉睫。为了执行,郑伟多次往返于郑州、南阳、桐柏等地查询两家公司的工商登记、财务纳税、银行资金流动等信息。经多方查控,终于在郑州某银行查到两家公司的对公账户,经河南高院协调,第一时间对其实施冻结。商贸公司最终找到法院提出先期支付50万元,剩余款项分期履行;建设公司投资建设的98套房产则于2017年6月6日通过司法拍卖平台被拍卖,成交额达870万余元,案件就此得以执结。

    这就是郑伟,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法院执行员。正是无数像郑伟一样平凡亦不凡的人们,一年又一年地坚守着执行岗位,用拼命和较真,让被执行人发自内心地敬畏法律权威,用真诚与努力,让所有的当事人感受到司法温暖,才有那定分止争的一锤定音,重归于好的开怀大笑,惩恶扬善的信念传递和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