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人民法院有一位“老黄牛”法官杨明宣,他做过教师、律师,凭着对法律工作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2004年2月进入社旗县人民法院后一直在基层法庭工作。十多年来,他先后在偏远的饶良、兴隆、桥头法庭工作过,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他都和全庭法官一起勤奋工作,无私奉献,走遍了辖区内的村村寨寨,在平凡的岗位上,在那些看似琐碎的案件中,通过公正、文明司法,将社会公正传递给每一位当事人,让他们感受到法治的公平与温暖。46岁的杨明宣虽已不再年轻,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审判事业的执着与热情,仍像一头老黄牛,默默耕耘在审判一线,审理了大量复杂、疑难案件。杨明宣多次被评为社旗县人民法院“两争”活动先进个人,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省优秀人民法庭法官”。
“学习不能停,不然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就会与审判实务脱节。”杨明宣每天中午都利用比较完整安静的时间,认真研究新法新解,他手边的桌上摊着一本书页翻卷的民法总则。这也是当了8年教师转型成为法官的杨明宣提出的“脑勤、手勤、嘴勤、腿勤”的“四勤”工作模式中“脑勤”的要求。
“走吧,咱们一起去看个案件当事人的父母。”下午刚上班,杨明宣便叫上刚进门的同事,准备下乡处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
由于前两天一直下雨,农村小路上不时有泥点溅在车上。为什么要去看当事人的父母呢?原来,法庭刚受理了一起离婚案,刘某要与远在浙江打工的宋某离婚,当法庭工作人员和宋某取得联系时,宋某说:“我的事不用你们管,我也不回去,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之后,就不再接法庭的电话。
两人都是在气头上提离婚,为挽救他们的婚姻,这已是杨明宣第三次来到宋某娘家劝说了。
“叔叔婶子,你看看我都跑来3趟了,孩子们都是气头上提离婚,离婚不是小事,还涉及您的两个外孙呢!”半个小时过去了,他们还没进去门。原来,宋某哥哥的离婚官司让两位老人伤透了心,老两口对法官带有偏见。最后,老人态度有所缓和:“你这个法官跟别的不一样,进来吧,喝口茶。”
在回来的路上,杨明宣就接到了宋某的道歉电话,她说今后一定好好配合法庭工作。杨明宣很开心:“群众理解了,咱多跑两趟腿不算啥事儿。”
桥头法庭管辖3镇1乡共70多个行政村,案件数量较多,特别是实施立案登记制以来,案件数量大幅增长,而法庭只有4名工作人员,案多人少的矛盾更为明显。杨明宣按照院党组的工作部署,把案件“简繁分流”做到了极致,采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做到当天受理、当天调解、当天履行,极大提高了案件审理的效率,也给当事人减少诉累,这一做法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称赞。
虽然没有完全按“五加二”“白加黑”的模式来工作,但桥头法庭几乎每天中午全员不休息,杨明宣心里有一本账,以每天两个小时计,一周就多出来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加班多了,在家的时间自然就少了,5岁多的小女儿经常问:“爸爸,你周末加班的时候能不能带上我?”说到这些,杨明宣顿了一下接着说:“我是农村出身的,在基层法庭天天跟农民打交道也习惯了,以前自己骑摩托车天天跑着,现在法院还给法庭配了车,活儿就更得干好了,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谈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杨明宣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当事人法律意识差,案件调解难度大,甚至不少人还有找熟人送礼好办事的想法。“公正无私,清正廉洁是职业道德底线,要杜绝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得保持在自己手里的天平始终放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