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有这样一个法庭,辖河南省邓州市构林镇、刘集镇、都司镇三个乡镇,69个自然村,人口总数近20万人。法庭共有员额法官3人,审判辅助人员6人,近三年共受理各类案件2128件,结案2024件,结案率达到95.11%,一审服判息诉率达到98.12%,已结案件中,共调解案件1178件,调撤率达到70 %,这就是刚刚荣获“南阳市十佳政法单位”的邓州市人民法院构林法庭。
多年来,构林法庭全体干警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从群众的“急难愁盼”抓起,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以党建促审判,以整顿提质效,连年质效考评均居全院前列。因工作业绩突出,先后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南阳市优秀人民法庭”“邓州市十佳政法单位”等荣誉称号。
以心交心 化解矛盾解心结
构林庭长海洪泽常说,“法官想要把手里的案件办好,不能只端坐在审判台上敲敲法槌,要深入基层,把自己融入到人民群众中,才能倾听到他们的呼声和诉求。”
法庭审理的钱某诉刘集镇某村为土地租赁合同纠纷一案,由于双方分歧较大,几十亩土地上尚有成熟的小麦没有及时收获,眼看着过几天可能就要下雨,如果不及时收麦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干警们一面极力安抚着双方的情绪,一面通过村委、被告的亲属朋友给被告做工作,了解清楚被告心里的疙瘩。耐心与细致带来的是被告心结的打开,被告最终与原告达成调解意见,在当天便联系了收割机收割了小麦。法庭同志们顶着烈日帮助原被告双方把剩余小麦收割完成,并及时变卖折成价款,挽回了大笔损失。
积极主动 慎下判决化积怨
写判决易,解心结难。虽然有的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明了,但如果不把双方的心结打开,那法院的一纸判决可能就是激化矛盾的导火索。
审理尹某诉李某为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原被告双方本就是邻居,为了这个案件反目成仇,但是农村的房屋买卖纠纷,背后牵扯的是理不清的积年深怨,本着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原则,考虑到被告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法庭干警数次前往被告家中,为双方搭桥牵线,调解纠纷,李某从一开始的抵触到被干警们的几番努力感动,说道:“大夏天的,为了我让你们来回跑,我都不好意思了”。最终,该案成功调解,双方当事人也放下积怨,握手言和。干警们深刻认识到农村的案件没有多少疑难复杂的,只要用心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做到案结事了。
创新方法 舍身忘己解民忧
如何加强诉源治理,法庭如何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这是目前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着力点。构林法庭以“三集中”工作方法为指导,加强矛盾源头的预防,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邓州市某面业有限公司民间借贷纠纷系列案件,构林法庭与政府及时对接,由政府协调各村部选举群众代表,由司法所登记基本信息并办理法律援助手续,符合起诉条件的群众,由构林法庭按批次通知前往构林法庭就地网上立案,尽快进入司法程序。这批案件基数大,涉及面广,那段时间,干警们从到法庭的那一刻起,身边围着的就是老百姓,每天接待几十个当事人,连口水都来不及喝。一名女干警主动放弃剩余产假,提前到法庭上班。辛苦的付出换来了回报,慢慢的,法庭里喧闹的人少了,耐心听解释的多了,背后说法庭不可信的人少了,帮助宣传调解政策的多了。一批批群众带着对法庭的信任在调解笔录上签了字。
对基层法庭的干警们来说
法庭既是工作单位 也是“家”
“小法庭 大作为”
作为法院参与基层治理的最前线,面对的经常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正是这些“小”事,对于当事人来说,却件件都是急事、难事、愁事,件件都是盼着能尽快解决的事。人民法庭作为冲在最前线的战斗堡垒,就更要以阳光的心态,廉洁的作风为百姓竖起一道公平正义的盾牌,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这就是构林法庭,这就是一群怀揣着法治梦想的法院人为党的百岁生日献上的珍贵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