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朝荣 通讯员 陈立丽 郑娜 文/图
2020年以来,南阳两级法院共办理各类涉企案件89700余件,涉案金额736亿元,走访企业510余次,向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90余条,向企业提供法律咨询350余次,帮助一大批企业起死回生,为南阳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注入不竭动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下一步,南阳法院将继续深化‘人人、案案、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以锐意改革的勇气、主动作为的担当、克难攻坚的干劲,为南阳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提供坚强司法保障,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贡献南阳法治力量。”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秦德平说。
优服务提质效 打造商事纠纷“快车道”
“高效便捷,省时省力!”河南中建某建设公司负责人在利用南阳法院微诉讼平台线上办理立案手续后由衷称赞。
据了解,南阳两级法院依托“智慧法院”为诉讼人提供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网上缴费、网上递交材料、网上庭审观摩、网上送达等一体化办理服务,打造“一站式通办”的智慧诉讼服务新模式,更加方便省时。
创新商事案件类案审理模式。针对涉营商环境案件合同相对规范、案件要素集中的特点,广泛采取要素式审判,制作表格式、令状式判决书,让当事人对文书内容一目了然,促进快速办理。
提高小额诉讼和简易程序适用率。对符合简易程序审理的营商环境类案件,由速裁团队进行过滤筛选,先行审查分流、先行调解分流,使立案、调解、速裁、审判等环节无缝衔接,降低企业诉讼的时间成本,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司法公开更加透明化。充分发挥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作用,使广大企业及时、全面、动态掌握案件信息,增强企业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实践证明,优质高效的诉讼服务不仅提升了法院的工作效率,也为企业参与诉讼提供了便利。
缩周期降成本 企业维权“减诉累”
从执行立案到执行完毕,最快需要等待多久?在某银行与南阳市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申请人给出的答案是6天。
“现在法院针对涉企案件开辟了绿色通道,从我们执行立案到最后拿到执行款,仅用时6天。”银行负责人来到法院领取执行款时,提速后的体验让他连连感叹,“这样的‘执行速度’让我们少了很多麻烦。”
立案环节,涉企案件全部进行标识。法院对涉企类案件进行优先审核、优先立案、优先移转,明确繁简案件标准和分流规则,健全信息化自动识别分案系统,对涉企案件全部进行标识,确保即时立案、即时移转。
审理环节,最大程度降低审理用时。进一步强化对诉讼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有效压缩诉调对接、和解调解、委托司法鉴定、审计、评估等中介行为的办理时间和各环节周转时间。通过定期情况通报、审判质效点评、院庭长日常督导等措施,不断缩短办案周期。
执行环节,努力做到“三个一律”。自2021年7月28日开始,20万元以下标的执行案件,一律在立案后25日内结案;其他首执案件,一律在立案后60日内结案;涉企业执行案件,一律走访企业,与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或电话联系,做好释法说理工作。同时,进一步提高财产处置力度,优化执行准备、首次拍卖、二次拍卖等流程,减少执行耗时,最大限度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实践证明,快捷高效的审判执行效率,降低了企业参与诉讼的成本。
融审理为治理 释放破产重整“新动能”
因企业经营不善,进入破产清算阶段,厂区机械歇业停产,所有资产均被司法机关查封,拖欠大量职工工资,让西峡县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某觉得“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正在程某一筹莫展之际,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上门服务,告知他可以通过法律程序申请破产重组,使他看到了希望。2020年11月2日,该机械公司从破产清算程序进入重整程序,重整草案获得高票通过,最终职工债权全额清偿,有效地盘活了2000万元资产,实现债权人与投资人双赢,该机械公司重返市场经济战场。
加强破产审判专业化建设。组建专门的破产审判团队专职审理破产案件,对于符合条件的破产企业,积极运用重整和解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债权回收率、财产清偿率。
提升破产案件办案效果。做好释法答疑工作,法官判案,副庭长答疑;庭长判案,副院长答疑,提高当事人信任度。诉前扎实开展接待和法律普及工作,诉中强化同当事人的互动沟通,诉后及时跟进说理及引导,真正达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办案目标。
不断深化府院联动机制。建立政府与法院“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合力处置”的法治化、常态化工作机制,抓好执行联动机制、府院联动机制、诉源治理等工作联动机制的健全完善和实际运行,凝聚攻坚合力,确保工作成效最大化。
实践证明,破产重整能有效盘活优质资产存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访企业听需求 促进司法服务“精准化”
“今年经营情况如何?依法治企有何进展?是否遇到什么法律问题?”2021年10月26日,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秦德平实地走访了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型升级、法律需求等,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
“得到法院的专业指导后,我们企业防范风险的意识更强了,公司管理也更加规范了。”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总经理陶光辉欣喜地表示。
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控能力。组织员额法官、执行干警参与企业走访活动,法官定期到所分包的企业实地了解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情况,为企业化解法律问题、规避法律风险、服务企业正常生产。
为中小微企业保驾护航。对被执行人为企业的案件,依法慎重使用强制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影响。对资金确有困难的被执行企业,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情况下,认真做好执行和解工作。
企业普法宣讲实行全覆盖。及时收集汇总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存在的困难和反映的问题,限期帮助企业解决。及时提出司法建议,帮助企业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送法进园区、进企业、进工地。两年来,南阳两级法院为企业开展法治宣讲近160余场,强化了企业经营的合规意识、维权意识。
实践证明,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遇到的困难,做到跟踪到底、销号清零,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结果,无疑是一个良好举措。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