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朝荣 通讯员 陈立丽 许根豪 文/图
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源头预防、非诉顶前、多元化解、专业审判”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构建全流程解纷新格局,激活金融生态,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市中级人民法院新收金融纠纷案件同比下降30.57%。
搭平台 建机制 构建源头共治格局
建立健全“4+8”工作机制,由法院、金融局、人行、银保监四家单位共同搭建金融监管与金融司法协作平台,建立联席会议、信息交流、审判协作、多元化解、打击金融违法犯罪、重大金融风险研判、人力资源优势互补、金融法制协作宣传八项机制,协力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内控,严格落实贷前风险审查、贷后风险监管、不良债权核销。
建立健全银行之间、相关单位之间对拖欠债务失信人员的协同信用惩戒机制,从源头防范金融纠纷产生。2022年以来,先后召开联席会议6次,制定规范性防范文件12件,向金融监管及金融机构发出司法建议56份。
拉大网 固体系 筑强诉前调解矩阵
建立健全金融纠纷调解组织体系,推动商会调解驻法院工作室覆盖全市,扩充特邀调解组织至226家、特邀调解员至1363人,不断增强人民调解力量。协调工商联建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民企商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以专业调解推动“商人纠纷商人解”。
建立“111+N”诉前调解模式,由1名法官、1名助理、1名书记员和多名调解员组成诉前调解团队,对于具备调解基础的金融纠纷案件,采取立案前委派、立案后委托调解组织的方式,协助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化解纠纷。
今年以来,南阳两级法院诉前调解与公司、保险有关纠纷1446件,调解成功率78.77%。
拉大网、固体系 筑强诉前调解矩阵
扩渠道 再分流 打开仲裁解纷局面
强化对仲裁的支持与监督,推动仲裁机构与法院、人民调解组织有效对接;出台制度明确仲裁协议效力确认、仲裁裁决撤销和执行、仲裁保全等问题;定期与仲裁机构举行座谈会统一裁判尺度,提升仲裁影响力和公信力。
完善第三方机构辅助机制,建立专业机构和专家库,依据当事人申请或者法院委托出具金融纠纷中心评估意见,为当事人提供相应参考,助力金融纠纷诉前化解;倡导仲裁解纷、赋强公正,推动仲裁案件不经诉讼直接进入执行程序,降低诉讼成本。
今年以来,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商事仲裁案件54件,执行到位金额59万元。
畅流程 重实效 释放高效审判动能
推动诉前调解成果转化,对诉前调解成功案件及时出具司法确认书,增强诉前调解实效;对当事人未达成调解协议的,由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将调解结果及相关文件通过联络机制报送委派、委托法院,明确在诉前调解过程中进行的诉前鉴定、无争议实施记载、当事人自认等事项,效力及于诉讼程序。
强化金融纠纷案件类案审判,成立5个“一站式”金融纠纷化解中心,对金融类案件实施集中管辖,在市中级人民法院组建金融团队实行专业审判。
设立农信社、农商行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专班,提高不良贷款集中清收成效。以智慧诉讼服务为牵引,提高金融诉讼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审判集约化,方便当事人“一次办妥”“一网办成”“一网解纷”。
今年以来,南阳两级法院金融纠纷生效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9.23%。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