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为何少

  发布时间:2010-06-08 16:59:03


小的时候,喜欢听清官的故事,长大后,喜欢读清官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风貌,读来读去,总有一种感觉,古代清官太少,翻遍二十四史和其它书籍,真正的清官不过百位,这是什么原因呢?

想得次数多了,悟出一个道理,清官不但一生为政清廉,而且思路清晰,为民谋福利,原则性强,不瞒上不欺下,冒生命危险,为民请命,不结党,不营私,始终如一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一辈子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才能被百姓颂扬,才能称得上是清官,才能载入史册。

战国时魏国的邺令西门豹“清克洁懿”,秋毫之端无私利。他是清官,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妇”的恶俗,他为政清廉,为民谋福利,几千年来被百姓广为流传。

北齐彭城王高攸自沧州召还,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为他饯行。百姓说:“你在沧州,只饮这里的水,从未尝过百姓的饭菜,今天我们谨献上粗茶淡饭”。高攸很感动,但也只吃一口为品尝,不愿占百姓便宜,他是拒腐倡廉,从一顿饭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被载入史册。

清官不仅是要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还不仅不吃老百姓的饭菜,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贫淡泊。句容县令离任,百姓恋恋不舍说:“公幸训我!”县令答道:“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县令走后,百姓将他在大堂上画的一棵菜刻在石上,并写下“俭、勤、忍”三字,这三个字成为古今多少为官的座右铭。他就是徐九经。他不但做到了俭、勤,而且做到了“忍”。忍就是律已,见到财色不动心思,别人怎能拉他下水。但古代能有几个官员做到这三个字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见一斑。而诸葛孔明做到了,“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可称为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称为勤,“臣在外任,无别调度”为忍,俸禄之外没有别的生计,不搞经营,也不依靠别的门道发财致富。且不搞亲亲疏疏的裙带关系。

海瑞是个清官,不但廉洁为民,而且高风亮节,万历十五年十月,74岁的老海瑞病死于官舍,他的同乡苏民怀俭点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优俸金八两,旧衣服数件。时人王世贞九字评定海瑞终身:“不怕死,不爱钱,不结党。”看来不怕死不爱钱还不是清官,还要同时做到不结党才可称为清官,春秋《管子•八观》曰:“货财行于国,则法令毁于官;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意思是说贿赂财货风行于社会,法令制度则坏在官府;请托办事之风盛行,结党营私之事就会泛滥。结党就要营私,拉帮就要结派,结派就会受到派之干扰。为亲属、为同学、为旧友谋私利,拿皇上给的权利胡作非为。士大夫佩服海瑞清正,为他凑钱买了棺木,朱良唯恐后人不信,写下一首诗悼之念之,让海瑞之精神长留人间。诗云:“批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海瑞曾敢在太岁头上动土,骂了嘉靖皇帝,诀别妻子,准备慷慨赴死,已为人们熟知,所以称他为“不怕死”!

县署以上的清官们被百姓尊为“清官大老爷”,地方清官们被百姓称之为“父母官”。大老爷、父母,这是多么高的称谓。可在古代真正为百姓办实事,被称为“父母官”的恐怕也不多。做好“父母官”的标准是什么呢?北宋宰相吕夷简解释为:“土地不均,我为均之;差粮不明,我为明之;树木不植,我为植之;荒芜不垦,我为垦之;逃之不得,我为复之;山林川泽,果否有利,我为兴之……”,这条条和这件件这事事都与百姓生活有关,一一做好,不得怠慢,不得疏忽,不得延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百姓饥寒,则必使之饱满,百姓忧惧,则必使之开怀。一名话,让百姓安康,且不得象某县令大堂一幅大匾,“爱民犹子,执法如山”,被百姓修为:“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古代清官不怕丢掉乌纱帽。最有代表性的是包公。包拯包文正不计锦绣前程,甚至身家性命,誓与贪官污吏抗争,与权贵豪强论理,犯颜直谏,指出皇亲的错误,评说皇帝的决策,言吐疾愤,反复陈谏,唾沫溅了仁宗帝一脸,直到仁宗收回成命。包公脸黑心不黑,同情百姓,断案生怕有冤。一世清名被百姓一代又一代传颂,妇幼皆知,家喻户晓。

古代清官清廉不贪赃,仅此一条,已可称为“出污泥而不染”足可世代相传,然而还有不怕丢乌纱,不要命的。掩卷深思,古代清官之所以能这样,一是忠君,也就是忠于国家社稷,理应为皇家效力;二是无欲,也就是无欲则刚,干好本职,不求得到什么好处;三是同情,也就是同情黎民百姓疾苦,“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还有其他原因,但主要是这三条,忠于国家,何异生死,无有私欲,何患贫穷,同情百姓,就要为民伸冤。清官清楚直谏是会丢失性命的,但也要谏;无欲不贪,可能告老还乡时身无分文,甚至死时买棺材都无钱,但也不贪,不贪为宝;同情黎民,可能会得罪权贵,但也要惩治一方。可见古代清官都是硬骨头。

不论是忠君,还是无欲及同情,古代清官们有一条原则,就是律己。用当代说的话叫“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最重要的是律已,是用一种理念约束自己。只要做到律已,也就不会有贪欲之害,只要律已就是为政之德。

何为律已?律已就是古代清官们用忠君思想严格要求自己,用不贪无欲严格约束自己,用为黎民百姓伸冤强调自己。一个不懂得律已的人,不可能忠君,一个不懂得律已的人,不可能无欲,一个不懂得律已的人,不可能无欲,一个不懂得律己的人不可能去得罪权贵,为黎民百姓伸冤。忠君是古代为官之本,本职所决定的,君授权,为君负责,何畏个人得失,包括乌纱和性命;无欲是认识透了人生,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贪之何用。食不过一日三餐,眠不过七尺之方,多余的东西都是多余的。多余的东西就是垃圾,是累赘,所以有一句话叫:“金钱如粪土”。同情黎民之苦,用当代的话说叫“爱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古代清官执政水平的体现,也是一种为官的情结。

古代清官有律己之心,不随波逐流,不放纵自己,不迷失方向,耐得往寂寞,抗得起诱惑,把律己贯穿于做人做事做官的各个方面,既管好自己,也管好家人,还管好身边的人,慎独、慎始、慎微、慎交友,在“小事”、“小节”上把好关口,就不会酿成大错。

学习古代清官,常怀律己之心,用法律、用规矩、用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归根到底就是用“为国为党为民”的思想严以律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只要有“律己”之心,勤政为民,事事处处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象张思德那样不计得失,象焦裕禄那样心里装着百姓,象孔繁森那样一切听从党安排,象牛玉儒那样,象沈浩那样,象很多很多优秀共产党员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清官必须记准八个字:“民不可欺,财不可贪”。

责任编辑:N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