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人民法院丁河法庭灵活调解 打造“无讼”村庄
□本报记者 王朝荣 通讯员 李冬冬 王晶雅 文/图
西峡县人民法院丁河法庭所辖区域为丁河镇、重阳镇,共49个行政村,辖区人口7万余人。为服务辖区乡镇基层社会治理、平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丁河法庭以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聚焦“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基层治理、服务群众需求”职能定位,紧紧围绕辖区乡风民俗和产业特点,加强与基层村组沟通衔接,以“加减乘除”工作法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乡村法治、德治、自治深度融合。
在解纷力量上做“加法”
“矛盾少了,村子自然发展的越来越好。”丁河镇奎文村村支书张锋感慨地说,“我们会继续支持法庭的工作,在你们的指导下,把‘无讼村居’的招牌越擦越亮!”奎文村是该镇第一个挂牌的“无讼村居”示范点,至今已连续三年保持全村无诉讼。张锋说,村里种植香菇,“无讼”已成为他们发展的第二张名片,为村里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帮了大忙。
在深入开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探索中,丁河法庭率先开展“无讼村居”的创建工作,通过采取建立工作机制、搭建诉调对接平台、设立法治共建便民服务点等具体措施,依靠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发挥矛盾化解的基础作用,将群众间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阶段,形成“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最大限度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成讼”,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和谐乡村。
目前,丁河镇已挂牌“无讼村居”5个,打造创建示范点1个。
“没想到现在不用出村,我们的案子就能上法庭调解,真的太方便了。”重阳镇村民郭某与李某因共同道路修建问题长期“扯皮”,丁河法庭邀请村组干部、特邀调解员在“共享法庭”共同化解双方纠纷,二人冰释前嫌、握手言和。据了解,这是西峡县人民法院运用“共享法庭”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丁河法庭管辖面积多达500多平方公里,为了不让距离成为制约办案质效提升的瓶颈,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该法庭利用村里党群服务中心现有的场地、设备、人员,借助河南法院诉讼服务网、庭审直播系统等软件,在距离法庭较远的重阳镇八庙村、下街村和丁河镇陈阳村先后成立3个“共享法庭”,开展线上调解、网上立案、跨域庭审、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诉讼事务,将智慧法院建设与“枫桥经验”和司法服务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洪流”跨越“时空鸿沟”,打造诉源治理、多元解纷的新“枫”景。
2022年重阳节来临前夕,“老年人权益司法保护示范点”在重阳文化发源地重阳镇重阳村揭牌成立,丁河法庭牵头组织召开了老年人权益司法保护暨重阳文化座谈会。“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给老年人提供了很多关照,看到法院这么为我们着想,实在是太高兴了。”参加座谈的王大爷在发言中对丁河法庭创新推出的适老型诉讼服务措施表示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通过设立老年人权益司法保护示范点,该法庭建立了法官联络、联席会议、涉老案例发布三项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老年人权益保护主题普法宣传、敬老助老爱心志愿服务、“重阳敬老”文化宣讲活动,打造适老示范样板。在法庭设置开放式适老服务专区,设立“适老诉讼窗口”,制作并随案流转《老年人诉讼能力评估表》,为老年人提供量身定制诉讼服务。创新实施严格代理审查、陪同诉讼、重大事项特别说明等制度,在争议较大的涉老纠纷案件审理中探索引入“社会观察团”,用温情司法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金秋九月,又到了猕猴桃成熟的季节,在丁河镇各个猕猴桃种植园里,除了忙着采摘的果农,还有一道独特的身影,丁河法庭的干警也穿梭其中,为果农送上法庭精心编印的《猕猴桃产业法律风险防范指引》,通过接地气的法律指导,帮助果农规避法律风险,妥善处理矛盾纠纷。
为了更好促进纠纷源头化解,实现诉源治理,丁河法庭又从被村民认可的村规民约入手,从指导村规民约制定、引导村规民约实施、倡导村规民约文化方面入手,协助指导完善各类村规民约,先后指导5个村修订完善了形式新颖、易于推广的高质量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倡导公序良俗、规范群众言行、调处矛盾纠纷、强化依法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村规民约柔性规范促使全体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共建文明和谐乡风,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从人民法庭到田间地头,从进村入户普法到溯源综合治理,丁河法庭下辖的两个乡镇正在逐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三年来,法庭年均办案230件、诉前案件调解成功率达81.44%。③1
在群众诉累上做“减法”
在司法服务上做“乘法”
在矛盾预防上做“除法”
唐河县人民法院桐寨铺法庭 生动实践 书写平安答卷
□本报记者 王朝荣 通讯员 李森 姜燕 文/图
唐河县人民法院桐寨铺人民法庭所辖区域为桐寨铺镇、桐河乡、源潭镇、张店镇、郭滩镇,辖区人口22万人。该法庭以参与诉源治理、强化多元解纷为抓手,推动“共治、法治、自治、智治”四维融合,探索出一条深度参与基层治理、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服务辖区乡镇基层社会治理、平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党委主导源头治理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基层法庭需置身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支持和乡村振兴工作总体格局,及时回应司法服务下沉到底的治理需求。桐寨铺法庭着眼源头治理,对纠纷类型、特点、趋势进行大数据研判和预警,分析高发多发案件的深层次原因,向地方党委政府、基层村组提出防范化解意见建议。
“请综治中心、信访办、派出所、司法所、各村委认真学习分析研判,高度重视万人成诉率考核指标,加强联动协作,增强矛盾纠纷排查防范和化解,争创无讼村、无访村、无事故村。”2023年7月,唐河县桐寨铺镇党委书记崔化杰在《桐寨铺法庭辖区民事纠纷案件数据分析报告》上作出批示。
该《报告》对近三年来法庭辖区内五个乡镇1579件民事纠纷案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涵盖买卖合同纠纷,婚姻家事纠纷,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的审理难点以及防范化解的意见建议,为辖区党委政府梳理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纠纷于萌芽状态提供了有力参考。
多元共治就地化解
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不能仅靠法院“单打独斗”。桐寨铺法庭在辖区党委政府的协调下,通过建立联合党支部,加强与派出所、司法所的常态化沟通协作,实现司法、行政和人民调解主体的整合。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法庭对诉讼案件进行诉前委托调解,对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调解员调解不成功的案件,及时就地立案,实现矛盾化解由“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转变。2023年以来,该法庭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解案件61件,调解成功率42%。
2021年,刘某承包李某的房屋装修工程,施工完毕后,刘某迟迟未收到劳务款,到法庭寻求帮助。该案件事实清楚,争议金额较小,法庭将案件委托到司法所开展诉前调解。调解员立即联系刘某了解案情,双方对欠款事实无异议,很快达成了调解协议,仅仅几天,刘某就拿到了2000余元劳务款。“真是没想到,法庭没让我花一分钱,还能这么快就要回了欠款!”刘某感慨地说。
据了解,桐寨铺法庭在诉讼服务、法治宣传中明确非诉讼解决纠纷机制的前置指引,通过诉讼费用的减免、督促履行等多种方式,有序形成“社会调解优先”格局,切实减少矛盾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引领打造社会矛盾化解的第二道防线。在此基础上,该法庭探索调解员驻庭工作机制,选聘懂法律、有经验、有方法、有情怀的“五老调解员”,以巡回审判点、“共享法庭”为依托,帮助基层组织就地化解相邻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家事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村”。
数智赋能与时俱进
弘扬“枫桥经验”,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桐寨铺法庭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依托“人民法院在线服务”“云上庭审”等网络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方便当事人完成立案、缴费、开庭、调解等诉讼事务。
“你们这份《网上庭审调解操作方法引导》太贴心了!线上开庭为我省了不少费用,感谢罗法官为我们考虑,我愿意支付原告赔偿款。”原告某保险公司承保的车辆与被告贾某在浙江东阳市发生交通事故,原告对承保车辆进行理赔后,向被告贾某追偿5220元。
诉讼中,被告贾某表示人在外地,不愿意配合审理。承办法官罗丹多次联系被告,告知其可通过互联网参与开庭,贾某这才愿意协商。线上调解成功后,贾某当天就把赔偿款支付给原告保险公司。2023年以来,共有105起纠纷通过网上平台在线审理、调解,一网通办、“指尖上的诉讼”已成为常态。
党委领导、多元共建、职能前移、数智赋能,是桐寨铺法庭在创建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进程中做出的路径探索。实质化解纠纷,坚持“矛盾不上交”,是该法庭在参与基层治理过程中的不懈追求。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送法进校园”“送法进企业”,邀请基层干部旁听庭审,发布典型案例,为辖区党委政府呈送《矛盾纠纷排查流程》《关于开展“无讼村”创建的司法建议》,从根本上减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引领社会向上向善,桐寨铺法庭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依然在路上。③1
方城县人民法院博望法庭 创新思路 筑牢平安防线
□本报记者 王朝荣 通讯员 程远景 高尚 文/图
方城县人民法院博望法庭辖区为博望、广阳两镇,共89个行政村、1个社区,人口21万人。近年来,博望法庭认真践行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地域治理模式和习惯,探索创新推出可复制、可推广的“123”和“1+1+1”工作模式,创建“横相加、纵相连”的工作布局,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助力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一网两长三员”
开创庭所联动模式
“1+1+1”能动司法
增添司法为民温度
“一网两长三员”:“一网”指镇村组三级社会治理网格,“两长”指网格长(村长)和两所一庭之长,“三员”指村居网格员、调解员和党员。
“一网”兜底排查矛盾
在法庭设立调解工作室,选派优秀的人民调解员常驻法庭开展工作,邀请司法所工作人员参与调解。指导各村建立健全民调组织,帮助吸收邀请乡贤和村内“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参与到调解组织中。由镇综治部门牵头,法庭积极参与,组织“七所八站”、驻村第一书记利用村级接访日、扶贫日,排查矛盾纠纷并现场处理。
“两长三员”联动解纷
在法庭设立两长三员对接室,强化网格员、调解员、党员与“两所一庭”之间的沟通、联动。针对不同矛盾纠纷的特点,实施灵活调处方式。能就地化解的就地解决,化解难度大的由村长及时上报至镇综治办,镇综治办会同“两所一庭”做好研判和风险评估,根据矛盾纠纷属性分类处理。建立村组矛盾纠纷台账,定期排查矛盾激烈、可能进入诉讼的纠纷,由法庭提前介入,指导、协助“三员”化解。加强对“三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通过专题培训、观摩学习、实地指导等形式,切实提升调解能力和水平。2022年至今,已联动化解群众矛盾156件,“两长三员”联动解纷成效显著。
广阳镇某村付某家的老宅基地因村镇规划修路被部分占用,所建房屋因此西移。2023年7月,付某与其相邻的邱某为两家风道的权属及使用产生纠纷,双方都认为风道应归自家所用而互不相让。立案后,法庭庭长史永均考虑该案涉及村镇规划部门,遂邀请镇村建部门及村组干部到现场勘验和调解,镇村建部门工作人员及法庭干警当场解读了乡镇规划和县农村宅基地使用办法的相关规定,劝解双方作为邻里应互谅互让,经过法庭与行业部门的联动,全力化解了矛盾。第二天,邱某主动清除风道内的杂物,双方纠纷得以化解。
“一网”服务
大力运用“互联网+法院在线”“互联网+网上庭审”等“智慧法院”形式,实现跨区域立案、跨国审理,保障群众足不出户进行网上立案、开庭、调解。2022年至今,网上开庭审理案件260余件(其中跨国审理3件),占办理案件总数的40.4%。
“驿点”办案
设立巡回办案点,作为法庭开庭、调解、送达的临时场所,方便周围五公里内的群众参与诉讼和调解,加大巡回办案力度,邀请村组干部、党员参与案件调解办理,实现情与法、俗与规的有机融合。2022年至今,通过巡回办案方式化解邻里关系纠纷36起。
2023年初,广阳镇某村张某与何某因两家祖坟相近产生纠纷,两个家族都认为当地风水较好,不愿迁坟,都表示坚决不让步,如果法庭判自己败诉,就组织家族人员上访。为此,法庭多次邀请村组干部及双方家族德高望重的长辈到现场勘验和调解,当场讲解法律规定,劝解双方“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才是最好的风水。经过法庭十余次的耐心调解,何家认识到如果继续争执下去,双方均不得安宁,接受了法庭提出的迁坟建议。张家见对方主动迁坟,也被对方的大度所感动,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站”解纷
法庭在辖区内设立多元解纷工作站,吸收村内调解员、党员、妇联主任参与站点调解工作,联动多元解纷。2022年至今,法庭到站点普法宣讲10余次,站庭联动化解各类纠纷100余件。
2022年6月,广阳镇卢某甲所建围墙影响邻居卢某家的排水而发生纠纷,经村组调解无果后起诉到法院。为查明事实,多元解纷工作站承办法官到现场丈量,并借用 “六尺巷”典故中“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名言对双方进行调解。卢某甲当场表示愿将影响卢某家排水的杂物清除、拆除围墙,双方当场达成和解,矛盾得以化解。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