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峡法院丁河法庭在审理一批涉及丁河镇商户、菇农反映外地客商拖欠香菇交易货款案件过程中,发现因菇农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合同签订不规范、外地客商的资质和信用评价不完善等问题,造成的维权案件易发、频发且不易处置化解的问题。为进一步预防香菇交易风险,规范市场经营管理和交易秩序,优化香菇市场营商环境,有效维护商户合法权益,西峡法院丁河法庭依据纠纷特点,实地走访调研,找准问题原因后向丁河镇政府发出了切实可行的司法建议。
1、提高风险意识
向辖区香菇交易监管单位、政法单位、村委会、村民小组、商会组织制发红头文件,告知香菇交易风险点、防范措施,以及针对不良交易主体的惩戒措施。督促村委会、村民小组、商会组织主体向交易双方传达贯彻文件精神,定期安排法庭工作人员、处理涉香菇纠纷专业人民调解员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向交易双方开展培训指导,帮助交易双方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了解惩戒底线,从而扎好诉源、案源、信源入口。
2、完善监管体系
在香菇交易前夕,安排市场管理工作人员对外地客商情况进行摸底登记、了解信用资产状况,评定公示信用等级。安排司法所工作人员大力向当地商户或菇农宣传与优质客商签订买卖协议、要求客商出具结算凭证、保留欠付货款及催款证据、了解纠纷解决救济途径的重要作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制发简单统一的收购协议(包括但不限于诉讼地址确认书、交易对象、交易方式、担保条款、违约责任条款等)、结算凭证(数量、数额、支付期限和方式等)样本,建议交易双方使用。
3、畅通化解渠道
香菇交易期间,提供线索举报路径,成立专门纠纷解决工作小组,便于工作人员和菇农商户迅速收集掌握证据,及时调整外地客商信用等级,采取预防保障措施,保证纠纷及时就地化解。协调工作小组及时联动对接属地法庭、派出所,做好调诉衔接和打击震慑惩戒。
收到司法建议后,丁河镇政府高度重视,随即召集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研究,并针对司法建议的内容和该镇实际情况下发了《关于做好香菇交易风险的诉源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围绕司法建议中提到的三方面问题依次提出整改措施,将辖区内香菇交易监管部门、政法单位、29个行政村、商会组织列为责任主体单位,成立香菇纠纷诉源治理工作专班,并按照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三个阶段明确了各专班的重点任务分工,形成诉源治理工作合力。《通知》最后还附上了《香菇交易简易买卖协议范本》和《香菇买卖结算单》。
司法建议工作不是“独来独往”,而应该是“你来我往”。只有被建议单位积极配合,司法建议才能落地有声、取得实效。下一步,西峡法院将继续加强和改进司法建议工作,在建议发出前做好沟通联络,在建议发出后强化跟踪问效,主动争取被建议单位的理解认同,切实释放司法建议功能价值,真正实现利用司法建议解社会难题、开法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