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熠博,陈立丽,侯建
本报记者 刘熠博 本报通讯员 陈立丽 侯建
未成年人犯罪,是家庭的痛点,更是社会的隐忧。如何用司法力量,助力误入歧途的少年迷途知返、重启人生?
河南省南阳市两级法院通过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大格局,走出一条符合南阳法院特色的少年司法审判之路。
因“无知”而站上被告人席的少年
2023年寒冬,内乡县人民法院的庭审现场里,不满17岁的贾某、李某不安地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他们因为“无知”酿成错事最终站在了被告人席上。
半年前的一天,两人的好兄弟郑某联系他们,说自己在网上找到了兼职的好机会,可以三人合伙赚钱。郑某向贾某、李某详细介绍了自己所谓的“机会”,就是作为中间人替某网站客服拨打电话。
“还有这种好事?”李某觉得这份工作报酬很高,心里有疑虑,同时他又发现郑某所谓的“上线”并非真正的网站客服,而是他人冒充的。
“打打电话而已,咱又不管真假。”贾某意有所动。
“咱们的手机号闲着也是闲着,现在就是打一下电话,也不会有人有损失,还给钱,多好。”郑某的话打消了两人的疑虑。
后来,郑某等三人按要求提供了自己名下的QQ号、手机及手机卡,按照“上线”指示操作两部手机,一部接通QQ语音打开扬声器,另一部拨打“上线”提供的被害人号码,将两部手机放在一起,由“上线”实施诈骗,最终三人分别收取了“上线”数额不等的好处费,其中郑某因贾某、李某的加入,还从中抽头渔利。
最终,“上线”利用他们拨打的电话实施了4起诈骗,造成数名被害人将近30万元的损失。案发后,三人被公诉机关指控犯诈骗罪,内乡法院分别判处三人有期徒刑一年零九个月、一年零六个月和一年零三个月。
“该案是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相对较小,且已经深刻认罪悔罪,没有再犯的可能性。”案件一审判决后,被告人郑某、李某的法定代理人分别提出上诉,要求改判缓刑。
代表建言献策,法院创新保护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形势较为严峻。但惩罚从来不是目的,救赎与重生才是最终归宿。
针对此情况,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所长王军提出《关于用法治撑起未成年保护的蓝天的建议》,认为应当“构建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体系的管理闭环”。
为了更好地将“教育挽救未成年人”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结合代表建议,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推进涉未成年人审判“三合一”改革,制定《未成年人审判延伸帮教工作指引(试行)》,构建了庭前、庭中、庭后三位一体的教育矫正模式,帮助罪错少年接受教育改造,“无痕”回归社会。
该案二审期间,合议庭经阅卷并查明新证据,了解到了更多的案件细节。被害人陈某已经收到郑某、贾某的退赔款,同时贾某主动交代了其在郑某带领下伙同李某等人提供手机卡帮助诈骗分子拨打电话并获利的犯罪事实,涉案人员有郑某、李某等人,系自首。
二审承办法官联系了郑某、贾某、李某三人居住地的村民委员会,对他们进行了一场深入的社会调查。三人均是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因父母在外务工,三人缺乏管束,或是混迹街头,或是打点零工,逐渐在社会不良交往中迷失了方向。
二审庭审中,审判长没有简单地一判了之,而是利用这一契机,对三名被告人进行了深刻的法庭教育。
“你们还年轻,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的法庭,不仅是审判的地方,更是你们重新启航的起点。”
贾某、郑某、李某在庄严的法庭上当庭认罪认罚,真诚悔罪。最终,二审依法改判,减少郑某刑期,判处贾某、李某依法适用缓刑。
宣判后,三名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均表示认可判决结果,李某更是含泪劝慰父母,表示愿意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帮助罪错少年“无痕”回归
二审判决后,承办法官对涉罪未成年人一案一档开展跟踪帮教考察,向其发放权利告知书、缓刑告知书、帮教协议书和通讯联系卡,并向他们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同时,法院还向贾某、李某父母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引导家长正确履行监护职责,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
“孩子犯错,根源常在家庭。家庭是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承办法官对涉罪未成年人的父母说,“希望你们汲取教训,好好管教孩子。你们要认真阅读法院给你们发出的家庭教育指导令、家庭教育责任承诺书,履行好父母应尽的义务,落实好监护责任,不要毁了孩子的一生。”
在走访中,了解到贾某渴望复学和李某希望工作的愿望后,合议庭成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贾某顺利入学南阳某技术学校铺平道路,同时协助李某找到工作,让他能够自食其力,为家庭减轻负担。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解决了被告人的实际困难,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该案的办理既是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以司法力量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一个缩影,也是法院积极落实代表建议,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王军评价道。
“少年审判,判的不是刑期,而是未来。”对于少年审判工作,南阳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常晖感慨道。
如今,南阳法院的少年审判庭多了一棵“心愿树”,上面贴满罪错少年今后的计划:开奶茶店、当汽修工、陪父母旅行……这不仅是对少年审判法官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少年审判事业最好的注解——用法律的光芒照亮黑暗,用爱的力量温暖人心。
法槌落下,并非故事的终点。当司法不再冰冷,当家庭不再缺席,那些曾误入歧途的少年,终能在法治的光芒里,找到重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