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法院: 审结一起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

  发布时间:2025-05-21 10:47:29


    天降“扶贫款”?只需下载一款APP,就可在线申请贫困补贴。你心动了吗?快醒醒!哪有这般好事!可别为了蝇头小利,掉入“洗钱”陷阱,最终涉嫌违法犯罪得不偿失!近日,社旗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件。被告人郭某因通过微信群以"申领扶贫资金"为名协助诈骗团伙转移赃款,被依法判处刑罚,违法所得亦被予以追缴。该案揭露了诈骗分子利用社会热点政策包装的新型犯罪链条,也为公众敲响法律警钟。

    从“中间人”到“参与者” 法律底线层层失守

    2024年8月,郭某在一“微信投资群”认识一名为“雷彩蓝”的人,称可通过“国家扶贫项目”申领补贴,仅需下载“同心筑梦”APP,后在“扶贫专员”的指导下完成相应操作即可。诈骗分子以“高额扶贫款”为诱饵,要求参与者提供银行卡并协助转账。起初,郭某担心此事可能涉及违法,并未参与其中,但受利益驱使,转而她开始向亲友推荐该“扶贫项目”,且每成功介绍一人即可获得数百元“好处费”。郭某为获利先后介绍杨某、张某、崔某等人提供银行卡接受违法资金,并按照“扶贫专员”指示取现后汇出。

    随着“业务”扩大,郭某逐渐放松警惕,不仅收取介绍费,还亲自参与资金转账操作,最终形成“上线指令—下线操作—资金分流”的完整洗钱链条。郭某使用本人及他人银行卡为诈骗团伙转移资金21.9万余元,从中获利1900元。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郭某明知他人转移违法犯罪资金,为获取利益,仍按照对方指示提供银行卡帮助接收、提取、转移违法犯罪资金,情节严重,其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遂依法对郭某判处刑罚。

    新型诈骗手段:披政策外衣 织隐蔽网络

    本案中,新型诈骗呈现三大迷惑性特征:一是政策伪装性更强,犯罪团伙精准利用公众对扶贫政策的信任,假借“乡村振兴”“扶贫补贴”等国家政策名义,将洗钱行为包装成“政府补贴申领”,利用信任度,降低群众心理防备;二是分工隐蔽化:以微信群为引流渠道,通过APP伪造政府项目界面,虚构资金申领流程,通过"拉人头赚佣金"模式发展下线,形成"推广—认证—转账"黑灰产业链,涉案人员跨区域协作,资金流向复杂;三是心理诱导精准化:针对部分群众“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以“介绍他人不违法”为诱饵,逐步降低参与者的警惕性,最终使其沦为犯罪链条的一环。

    间接参与≠不违法 贪小利必担刑责

    当前诈骗犯罪呈现“合法外衣+技术工具+利益捆绑”新趋势。公众需警惕三类行为:一是对微信群、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政策补贴”“公益项目”保持警惕,勿随意下载陌生APP;二是切勿出租、出借银行卡或协助他人转账,即便未直接实施诈骗,也可能成为犯罪帮凶;三是拒绝“拉人头赚佣金”诱惑,介绍他人参与违法活动同样需承担法律责任。该案的审结揭示了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复杂形态,彰显了司法机关打击新型电信网络犯罪的决心。也再次警示:任何为犯罪“输血供粮”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严惩。广大群众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遇可疑网络信息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共同抵制以“扶贫”“补贴”为名的诈骗陷阱,守护自身财产安全,共同筑牢反诈防线。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