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南阳,对哪里的印象最为深刻?不少人都回答:“花园!”
一
“花园”,是南阳人对“南阳人民公园”的习惯称呼。它位于宛城区人民路以东,建设路以南,护城河以西,南门广场与金汉丰百货大楼相邻。
据说,这里很早是玄妙观的菜园。1932年,军阀刘镇华移驻南阳,将这里改建为宛南公园。而全国四大道观之一的玄妙观,在南阳解放后成为南阳县(现宛城区)人民政府的办公地点,就在建设路的路北、“花园”北门的对面。
打记事起,我家住在八一路,后来搬到了人民商场(现为世纪百货大楼)后的南夹后,加上我上小学的南阳市“六小”,距离“花园”都不到300米。
那时的“花园”建有围墙,北门常年紧闭,只有西门开放。后来,人民路、建设路扩路,护城河治理,再加上拆建南门及广场,都让“花园”瘦身不少。
小时候,没少往“花园”跑。里面幽静而空旷,最适宜小孩们撒欢疯玩。
改建后的南门广场
去得最多的,是南边的游乐场。转盘、滑梯、秋千、跷跷板,随便玩,不掏钱。
最让人向往的,是东边的动物园。里面有黑熊、豹子、猴子、野猪和狼,还有锦鸡、鹦鹉等等。但门把得很严,一个大人只能带一个小孩。
动物园旁边的露天剧场,只在晚上偶尔放个电影,或者演个样板戏。现在,这里是乒乓球场和儿童游乐园。
西南头的游泳池更是常年闲置,曾在一年夏天开放,但经常歇业。后来,这里被改建为南门和停车场。
映月湖畔东北那片空地,种着十几亩月季、芍药之类的花卉,靠北的十几间玻璃房内,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
那时的南阳城,除了指甲草、向日葵、仙人掌之外,把所有的花儿加起来,也没有这里的数量多、种类全。这也许正是“花园”之称的由来。
至于西北角的望乡台,冷冷清清;东南的“万人坑”,让人胆寒。北边的一片空地,曾是特殊年代四位死难者的墓地,很少有人敢到那里玩。
护城河
“花园”的门票一毛钱一张,再进动物园又得掏两毛钱。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花销,一个国营工的月收入也就三四十块钱。因而到“花园”去的,不是可以免票的小孩,就是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似乎到了南阳不逛逛公园,很伤自尊,太丢脸面。
我上小学那年,一位本家叔叔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修理地球”之前专程来逛南阳城。奶奶让我带他到“花园”见世面,了心愿。
我俩买了一张票,把里面的旮旯犄角都转了个遍。他看得很细,生怕“亏了那三毛钱”。
“站在望乡台,一览南阳矮。”登高远望,他诗兴大发。
那时,全城的高大建筑,除了王府山,也就是油厂、电厂、烟厂、丝织厂、冷冻厂、酒精厂那高耸入云的烟囱。
他离开南阳那天,下着蒙蒙细雨。奶奶让我骑车送他去车站,他坚决不让。他把鞋塞在后腰,披着蓑衣,挽着裤腿,赤把脚消失在雨雾之中。
映月湖畔
中午,奶奶在盐罐里发现了三毛钱。后来才知道,他那天没有搭车,而是步行百十里路,走回了镇平老家。省下车票钱,把奶奶悄悄塞给他的门票钱又退了回来。
二
小学毕业那年,我家搬到了梅溪路。距离远了,很少再到“花园”玩。
再次成为“花园”常客,是20多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同行的,还有妻子和我们的宝贝女儿。
那时的“花园”、动物园,门票都涨了不少;游乐场新增了五花八门的大型设施,按人收费。但这些已不再让人那么纠结,很多家庭和我们一样,都是独生子女。
只要孩子高兴,什么都是值得的。何况能够带着孩子转转玩玩的,也只有“花园”。
每逢周末,我们总要前往“打卡”。起初是父亲、母亲带队,姐姐、姐夫带着外甥,我们带着女儿,再后来弟弟、弟媳带着侄女。一家三代,浩浩荡荡。在林荫下漫步,在草坪上憩息。尽享天伦,其乐无穷。
公园南边的游乐场最为热闹。机器轰鸣,人声嘈杂。坐碰碰车、过山车、旋转木马,玩跳跳床等等,买票都得排队。
对各类玩具,女儿很好奇,总要逐一体验。我和妻子一个站队,一个招呼女儿。不少时候,整个亲友团也都“踊跃支前”。
动物园旁的石拱桥
离开游乐场,就到动物园。刚刚建成的猴山,成了猴子的乐园。时不时有猴子在那里上蹿下跳,一刻也不停歇。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被逗得喜笑颜开。
从女儿两岁开始,我总要把朋友掌管的录像机借来,把为女儿庆生和到“花园”游玩的欢乐时光制成胶带。
有一年的“6·1”儿童节,市里组织幼儿园文艺汇演,场地就在“花园”西门往东的一片空地。铺上几块红色地毯,就成了简易的舞台。孩子们在上面蹦蹦跳跳,尽情表演。
为了录制女儿参加的节目,我把整台演出都录了下来。妻子笑我:“重点不突出,主角不明显。”
2024年,我把女儿小伙伴的影像挑出来,用微信发给他们本人或家人,他们都惊喜不已。
每次到“花园”,我们都是骑车前往。女儿周岁前,我骑着车子,妻子抱着她,坐在后座。女儿稍大些,坐在自行车横梁上的儿童椅。妻子则骑着自己的自行车。
女儿瞌睡打盹的时候,我左手掌把、右手掌控妻子的车子,一人骑俩车,由妻子抱着女儿,坐在我的身后。好在我个子高,遇到紧急情况,左手捏闸,左脚立地,总能化险为夷。这让不少路人惊叹不已,纷纷送上注目礼。
后来,我们又多了一些新的去处:武侯祠、医圣祠、水厂花园,还有初步治理的白河两岸。
女儿六岁的时候,家人凑钱买了辆儿童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这是辆浓缩版的坤车,红黄相间。女儿视作宝贝,非常喜欢。
每次出去,女儿都要骑着它,我和妻子各自骑着车子在两边护卫。一路上,不时有人打听,哪儿买的?多少钱?
然而好景不长,一天下午,女儿的童车离开视线不到5分钟,就不翼而飞。
那天晚上,女儿写下她人生中的第一篇日记。页面,被泪水打湿。汉语拼音的最后一句,是女儿发自内心的祈愿:
“这个世界,要是没有小偷,该有多好!”
三
时光如梭,岁月匆匆。我和妻子也都成了退休老人。
时间充沛了,但我们很少再到“花园”。一是住得太远,二是可玩可看的地方逐渐多了起来。
我现在所住的小区,离白河湿地公园和丽华公园都很近。漫步在具有“南阳苏堤”之称的河堤,徜徉于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的公园,让人神清气爽,幸福感满满。
一天下午,我和妻子乘坐公交车,专程来到了久违的“花园”。
围墙早已拆除,人们可以随意出入。虽然不是双休日,但里面的人可不少。熙熙攘攘,银发飘飘,俨然一派老年人的世界。
他们中的很多人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有的唱歌跳舞,有的唱戏练嗓,有的吹号拉弦,有的下棋打牌,有的练功做操,还有的喝茶聊天。
一个空场一个主题,每个群体都有各自的“夺镜主角”。
穿人海,走步道;扎人堆,看热闹。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又“物非人非”。
闲转之中,遇见一位发小。他的京胡堪称一绝,对书法也颇有研究。
聊起当年,他两眼放光。指着曾在这里玩“叨鸡”,在那里玩“羊羝架”,还有“推铁环”“打翘”“撂窑”等,瞬间打开我少年时光的记忆闸门。
说话间,他一拍脑袋:“接孙!”便一溜小跑,去履行自己当前的神圣使命。
生态文明大舞台
“严防电信诈骗”的标语随处可见。告诫人们,尤其是老人,务必要清醒“脑袋”,捂好“钱袋”。
这几年,偷车子的小偷真的没有了,但“偷脑子”的小偷一下子都冒了出来。电信诈骗闹到国外,此类报道屡见报端。
信步而行,又来到当年幼儿园文艺汇演的地方。现在,这里成了“生态文明大舞台”。
台上,男女主角身着古装戏服,表演惟妙惟肖,唱腔字正腔圆。这是“南阳夕阳红艺演队”正在演唱曲剧《打金枝》。
台下,人头攒动,群情激昂,时不时来上一阵喝彩呐喊。
四
“花园”渐渐远去,“公园”却在眼前。现在的南阳,满城绿色半城水,到处有花,四季如春,不就是个“大公园”吗!
但,“花园”还得再去。因为,那里留下的点滴印记,蕴含乡情、亲情,还有友情,值得珍惜、回味,应当永久相伴。(成稿于2025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