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浪潮下,司法领域正加速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近日,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民法院成功运用AI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承办法官调解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以科技赋能助力审判工作提质增效,让公平正义跑出“加速度”。
基本案情
原告王某将自己的汽车停在道路的辅道上,被告张某在维修路灯时因操作失误造成王某的汽车损伤,原告为维修车辆花费9700元。因双方就损失赔偿问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王某将张某诉至法院。
法院调解
该案承办法官秦柯在认真审阅卷宗后,认为案件事实较为清晰,法律关系并不复杂,双方的争议点在于责任的划分。为了实现案件办理质量、效率双提升,秦柯法官在庭前积极开展调解工作,同时,为了适应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以及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运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习惯,秦柯决定尝试借助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力量,创新引入AI技术辅助调解工作。在隐去案件具体信息,保障审判信息安全不泄露的前提下,秦柯法官在AI系统中输入案件关键要素,从海量司法案例库中精准筛选出相似判例,并通过AI生成详尽的类案检索报告。
调解现场,秦柯法官一方面结合本案具体案情、双方提交的证据及相关法律规定,就双方当事人在本案中的责任问题进行释法说理。另一方面,通过将可视化数据信息、类案检索报告等一一展示,结合法律条文,细致剖析案件责任认定的依据与赔偿标准,让当事人对自身诉求的合理性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原本针锋相对的双方当事人,在翔实的数据与权威判例面前,态度逐渐缓和。原告意识到自身违规停车行为对事故发生存在过错,被告也明晰了法律责任界定。秦柯法官顺势而为,根据案件事实、双方过错程度等,依法对事故责任比例进行划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的调解意见,被告当场履行赔偿义务。双方当事人对秦柯法官运用新技术高效化解矛盾的做法赞不绝口,纷纷表示感受到了司法的公正与效率。
“AI不是法官的‘替代品’,而是司法实践的‘智慧助手’。”秦柯法官介绍,此次尝试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参与调解工作,是积极响应科技赋能、智慧司法的一次创新性探索。通过将法官的专业经验与AI大数据检索分析能力有机结合,辅助法官精准把握案件走向、梳理案件化解思路,既提升了调解效率,又增强了司法公信力,也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温度和力量。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她将持续探索拓展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执行工作中的运用场景,以科技赋能为审判执行工作提质增效,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让公平正义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