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阳讯(河南法治报记者 王海锋 通讯员 程远景 高尚)在便捷的电子支付时代,转账失误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钱款误转他人账户后要求返还遭拒,付款人权益如何保障?8月4日,方城县法院杨楼法庭通过“保全+调解”成功化解一起不当得利纠纷案件,为当事人挽回了损失。
王某与张某为朋友关系,张某曾向王某借款5000元,并提供了刘某的支付宝二维码用于转账。两日后,王某向另一位朋友转账时,误将4.5万元转入了刘某的支付宝账户。王某发现失误后,便让张某联系刘某,刘某称其将该款转给了范某某,刘某、范某某二人均拒绝返还。王某无奈将刘某、范某某诉至方城县法院,要求返还其误转的4.5万元,并申请对范某某的财产进行保全。
受理此案后,承办法官陈豪亮在详细了解案情后,为了切实保障王某的权益,也为了给案件后续调解、审理、执行奠定基础,迅速采取了财产保全措施。同时,为了避免矛盾激化,法官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一方面,法官引导王某平复情绪,心平气和地解决纠纷;另一方面,法官向范某某明确指出,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其所取得的4.5万元属不当得利,必须依法返还,并阐明拒不返还将承担的法律后果。财产保全措施也让范某某意识到逃避责任是行不通的。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范某某将钱款当庭退还,纠纷圆满解决。
此案的高效化解,充分彰显了“以保促调”的机制优势。法官通过灵活运用保全措施,不仅及时解决了当前纠纷,也为后续工作争取了主动,实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