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法院:执行赡养费情法兼顾 守护老年人晚年幸福

  发布时间:2025-09-08 16:52:22


    近日,河南省邓州市人民法院圆满执结一起赡养费纠纷案。执行干警倾力调解,既保障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也弥合了家庭情感裂痕,实现了情与法的统一,最终赢得双方当事人的一致认可。

    老李与妻子老赵(均为化名)育有二子二女,子女皆已成年且具备赡养能力。然而,本应安享晚年的二老却处境艰难:年事已高,且老李因中风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法院此前判决,由两个儿子分别负责父母日常照料,两个女儿则需每月各支付1300元生活费,并自2020年8月起,由四子女均摊医疗费用。但两女儿李某甲、李某乙自判决生效后分文未付,累计拖欠赡养费高达78000元。老人求助无门,无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为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切实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执行干警江一杨等人积极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然而初期双方情绪对立,就赡养责任与费用支付问题各执一词、争执激烈。

    为打破僵局、推动矛盾实质化解,执行干警采取“法理与情理”双线并行的疏导策略:一方面,向李某甲、李某乙严肃阐明法律规定,指出赡养父母既是道德义务更是法律责任,拒不履行生效判决将承担相应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从亲情角度出发耐心劝解,引导子女回顾父母养育恩情,体谅老人晚年生活的艰难与不易。

    通过干警真诚而耐心地沟通,双方逐渐打开心结。李某甲、李某乙最终认识到自身错误,并于当日将母亲老赵接回家中,并承诺履行照料父母的义务;两位老人也体谅女儿们的实际困难,主动表示放弃追索此前拖欠的费用。至此,该起赡养费纠纷得以圆满化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此次赡养费案件的执结,不仅是法律权威的体现,更凸显了“柔性执行”的温度。在涉家事纠纷的执行工作中,单纯依靠强制手段虽能实现权益,却可能加剧家庭成员间的隔阂,而“法理+情理”的双轨模式,既能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又能通过情感疏导唤醒亲情,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