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邓州市人民法院张村法庭妥善化解一起赡养纠纷,承办法官通过耐心调解唤醒双方亲情,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也使两位老人老有所依。
邓州市十林镇某村,年过八旬的王国强与张红夫妇,本应安享晚年,却因赡养问题陷入困境。二人体弱多病,缺乏经济来源,多次向儿子王刚、王政提出赡养诉求,却屡遭推诿甚至恶语相向。无奈之下,老人只得将儿子诉至法院,家庭矛盾一度激化。(当事人姓名均为化名)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细致梳理案情,并耐心听取老人诉求——他们希望子女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病时照料。为此,法官及时启动“法官+驻庭调解员+村委”三方联动调解机制,携手破解纠纷。法官首先从法律层面入手,向王刚、王政阐明《民法典》中关于赡养义务的规定,明确其不履行义务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以法律权威为调解奠定基础。调解员老马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用朴实乡音搭建沟通桥梁。他与法官一同走访当事人家庭,一边倾听老人心声,一边婉言劝导被告:“父母养育之恩重如山,如今年事已高,怎能让他们寒心?”他以情感融化对立,促双方渐开言路。村委干部则从乡土伦理和邻里口碑角度出发,强调孝老爱亲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性,让被告在乡情舆论中反思自我,同时协助厘清老人实际需求,为拟定调解方案提供切实依据。
经三方多次耐心调解,当事人最终打开心结,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王刚、王政每月各支付300元赡养费;王国强、张红若生病住院,分别由王刚、王政分担费用并负责照料,两位老人的医疗费负担问题也一并妥善解决。协议签订时,王国强老人眉头舒展、笑容重现。这起赡养纠纷的化解,既保障了老人的合法权益,也让濒临破裂的亲情得以修复。
法官心语:
赡养纠纷,表面是法律之争,背后却是亲情之困。面对这起案件,我们选择不止于坐堂问案,更要走进家庭,倾听彼此真实的心声。法律是维护权益的底线,而真正化解矛盾的,永远是那份血脉相连的温情。司法的力量,不仅在于裁决是非,更在于点亮人心、弥合裂痕。这正是我们推行三方联动调解的初衷——不仅要“案结事了”,更要“家和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