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效判决遭遇“躺平”式抗拒,当善意沟通换来的是隐匿行踪,执行僵局如何破?近日,面对一名意图“一赖到底”的被执行人,社旗县人民法院果断亮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以下简称“拒执罪”)的刑事利剑,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在法律的强大威慑力下,一起陷入僵局的确定合同效力纠纷案件峰回路转,成功执结,有效维护了司法权威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案件源于一场海上事故。2022年10月,船员李某甲在船只碰撞事故中失踪。事后,事故相关方与李某甲的父亲李某乙及其三名子女达成和解,支付了共计258.77万元的赔偿款。然而,围绕这笔巨款的处理,李某甲非婚生子李某丙的母亲贺某与李某乙发生了分歧。为解决争议,李某乙与贺某协商签订《协议》,明确李某乙在收到全部赔偿款后,需向贺某支付其子李某丙的抚养费及死亡赔偿金等共计100万元。《协议》签订后,李某乙在收到258.77万元后,仅向贺某支付了50万元,剩余的50万元便以各种理由推脱,拒不支付。贺某在多次催要无果后,遂诉至社旗法院。法院经审理,判决确认原告贺某与被告李某乙签订的协议部分有效,李某乙限期支付剩余50万元。
判决生效后,李某乙未按期履行,贺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刘嵩强依法向被执行人李某乙送达了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法律文书,并启动网络查控系统对其名下财产进行调查,但未发现其名下有可供执行财产。执行干警多次尝试与李某乙沟通,反复向其阐明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但李某乙始终置若罔闻,毫无履行诚意。为维护司法权威,社旗法院依法对李某乙采取司法拘留15日的强制措施。但拘留期限届满后,李某乙仍态度强硬,称“钱是在我这里,但不应该给她”。更棘手的是,此后李某乙离开本地,外出打工,行踪不定,案件执行工作一时陷入“人难找、财难寻”的困境。
面对困境,执行干警并未放弃,而是转变思路,将调查重点转向李某乙的资金流向。通过调取李某乙收到巨额赔偿款后的银行流水等关键证据,执行干警发现其存在隐匿、转移财产的重大嫌疑,其行为已涉嫌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在固定充分证据后,社旗法院依法以涉嫌“拒执罪”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公安机关迅速行动,对李某乙进行网上追逃,并很快将其抓获归案,依法予以刑事拘留。
“拒执罪”的立案侦查,如同一声惊雷,彻底击碎了李某乙及其家属的侥幸心理,真正意识到这已不再是民事纠纷中的“欠债还钱”,而是可能面临牢狱之灾的刑事犯罪。在法律的高压震慑下,李某乙的家属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主动联系法院和贺某,积极履行支付义务,希望争取宽大处理。近日,在执行干警的见证下,李某乙家属将拖欠已久的50万元执行款及迟延履行金一次性支付给申请执行人贺某。这起历时漫长、波折重重的执行案件,最终在“拒执罪”这把刑事利剑的威慑下,得以圆满执结。此案的成功办结,清晰地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任何试图挑战生效判决权威、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