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对不起,是我太冲动了。”近日,淅川县人民法院老城法庭内,女儿李某某对着母亲贾女士深深鞠躬,泪光闪烁。这场始于借钱争执的家庭矛盾,在中秋前夕以母女相拥而泣的画面,画上了温暖句号。
2025年8月,年近七旬的贾女士向女儿李某某借钱遭拒,争执中双方发生轻微肢体冲突,贾女士受伤。李某某因冲突被行政拘留七日并罚款,可面对母亲的医疗费索赔,双方再次陷入僵局。无奈之下,贾女士一纸诉状将女儿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各项损失。
“家庭纠纷不能一判了之,断了亲情路。” 收到案件后,有着多年基层办案经验的庭长万华锋,一眼就看穿了矛盾的核心——不是钱的问题,是长期沟通的隔阂。他第一时间联系李某某,电话那头的李某某情绪激动,反复诉说自己的难处:“这些年我为家里付出不少,自己也有家庭要养,实在没能力再额外帮衬。”
万华锋没有急于送达法律文书,而是当起了“倾听者”。等李某某情绪平复后,他先肯定其家庭付出,再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不得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规定,耐心释明法律后果。“您打伤母亲,既伤了亲情,也违反了法律……”一番话让李某某陷入沉思,承诺会认真考虑。
随后,万华锋采用“背靠背 + 面对面”调解模式:单独与两人沟通时,引导他们回忆过往的母女温情,计算“亲情与物质的得失”;面对面调解时,搭建起沟通桥梁,让双方把积压的委屈和想法说出来。几次调解下来,母女俩的态度逐渐软化。
庭审当天,李某某主动道歉,承诺今后会好好履行赡养职责;贾女士也红着眼眶表示原谅:“妈也知道你不容易,以后咱们有事好好说。” 看着相拥的母女,万华锋感慨道:“我们审理的不是案件,是别人的人生。中秋团圆之际,司法更该做亲情的修复者,而非对立面的制造者。”
这场持续半个月的纠纷,最终在法庭里找回了亲情的温度。中秋将至,这对母女的“重圆”,也让司法的温情与节日的暖意,紧紧融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