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南都晨报*南阳网
□本报记者 王朝荣 通讯员 王晶雅 王冬 文/图
从上门开庭化解八旬老人的赡养难题,到下沉社区熄灭邻里纠纷的“火药味”,西峡县人民法院五里桥人民法庭始终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头,携法下沉、送法上门,用一次次耐心调解、一场场生动普法、一份份暖心帮扶,蹚出了一条司法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务实路径,成为当地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家门口法庭”。
上门审案 为群众解忧
“不用来回往法院跑,法官上门就把事儿解决了,这服务真是暖到心尖上!”今年5月份,西峡县五里桥镇居民张女士因行动不便,无法到庭参加赡养纠纷案件的审理。西峡县人民法院五里桥人民法庭的法官得知这一情况后,与同事收拾好卷宗,直奔老人家中。
一张方桌、几把椅子,一场“家门口的庭审”在院落里拉开帷幕。通过法官的耐心调解,纠纷得到妥善化解。老人紧紧握着法官的手,红着眼眶反复念叨:“法院这么贴心,给我帮了大忙!”
像这样带着温度的司法便民场景,在五里桥人民法庭早已不是“特例”,而是融入日常的工作常态。
下沉社区 解纷于萌芽
作为扎根基层的“家门口法庭”,五里桥人民法庭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首位,在司法服务与基层治理的融合中蹚出了一条务实路径。
辖区内老年居民占比高,邻里间因楼道堆物、停车占位等小事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针对这些特点,五里桥人民法庭打破“坐堂办案”的传统模式,组建“法官+网格员+调解员”联动服务团队,法官带法上门,网格员摸透民情,调解员搭建“连心桥”,三方携手下沉社区、走进院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不久前,某小区两户居民因空调外机安装位置发生争执,剑拔弩张之际,联动团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边对照法律条文讲清权责,一边结合邻里感情耐心劝解,不到半天就促成双方和解。
随着越来越多的昔日“冤家”在这样的温情调解中握手言和,辖区里的“火药味”少了,“邻里情”浓了。
普法宣传 防患于未然
“化解纠纷是‘事后解结’,普法宣传才是‘事前防患’。”五里桥人民法庭始终坚信,筑牢群众的法治意识防线,比解决个案更重要。
每个季度,五里桥人民法庭准时把“法治讲堂”搬进社区广场、学校教室,不讲晦涩的法律理论,只讲居民身边的“活案例”。从婚姻家庭的财产分割,到电信诈骗的常见套路,再到老年人如何守好“养老钱”,法官用“大白话”把法律条文讲得明明白白。
为了让法治知识记得住、用得上,法官还把枯燥的法律条文编成朗朗上口的“普法口诀”、印成彩色宣传手册,送到居民手中。
“以前总觉得法律离咱们很远,听法官讲完以后才知道,依法办事才是最靠谱的。”社区居民李某的话,道出大家共同的心声。
司法为民 守护“最后一公里”
对于困难群体来说,五里桥人民法庭是一个始终用“司法为民”的温度来托底的“避风港”。
去年冬天,五里桥人民法庭了解到,辖区内的一名单亲母亲不仅被拖欠工资,还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诉讼费,孩子的学费也没着落。法官主动帮她对接法律援助中心,缓解诉讼压力,同时联系社区和民政部门,为孩子争取到助学金。当工资交到这位单亲母亲手上时,助学金的通知也同步传来,她红着眼眶说:“法庭不仅帮我讨回了公道,还记挂着孩子上学的事,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基层法庭是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我们多往前迈一步,群众就能少跑一趟腿;我们多添一分耐心,群众就能多增一分安心。”五里桥人民法庭庭长王丰敏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初心。
正是这份扎根基层的坚守,让五里桥人民法庭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更收获了“全省法院先进集体”“全市枫桥式先进单位”“全市法院先进集体”等沉甸甸的荣誉。如今,在五里桥镇,只要提起五里桥人民法庭,居民们都会由衷称赞:“这是咱老百姓信得过、靠得住的‘家门口法庭’,有他们在,心里就踏实!”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