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南都晨报*南阳网
□本报记者 王朝荣 通讯员 周杰 文/图
“法官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要让公平像麦浪一样在每个人心头起伏。”这句话,像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尹双珊的心里。岁月流转,她从麦田边的孩童,成长为扎根在这片沃土的民事法官。每当翻阅卷宗时,她总会想起故乡的麦浪——每一株麦苗都需要阳光雨露,每一个走进法庭的人都怀着对公平最朴素的期盼。
守望正义 不让公平“堵车”
初任员额法官,尹双珊最先接触的是交通事故速裁案件。这类案件数量大、矛盾集中,当事人往往带着伤痛和焦虑而来。
“法官,我孩子的学费还等着我挣呢……”一个冬日的午后,一名外卖骑手在送餐途中被一辆货车撞伤,货车公司拒赔医疗费。这名骑手拄着拐杖来到法庭,眼里满是无助。尹双珊组织双方调解,货车公司代理人强调程序合规,骑手反复念叨“我要养家”。尹双珊拿出事故现场图:“你们看,这个路口没有红绿灯,骑手车速合理、货车超速行驶是事实。如果走鉴定程序,至少要3个月,骑手一家怎么生活?”最终,货车公司当场支付了赔偿款。
在另一起案件中,一位老人因事故失去老伴,她情绪崩溃,不愿接受调解。尹双珊陪着她聊了一下午,帮她梳理赔偿明细,老人红着眼眶说:“法官,你比我孩子还耐心。”那时,她眼里的泪光让尹双珊确信,速裁案件拼的不仅仅是速度,更是让群众在“急盼愁难”里看到希望的效率。“我能做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暖的态度,帮他们把‘难事儿’变成‘顺事儿’,不让公平正义‘堵车’。”尹双珊说。
用心耕耘 把案子办到群众心坎上
今年,尹双珊开始办理传统民事案件。与速裁案件的“快节奏”不同,传统民事案件更像“慢功夫”,每个案件都像一块独特的田地,需要不同的耕作方式——有的需要耐心除草,有的需要精心施肥,但是,办理时都需要怀着敬畏之心。
在一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患者因手术失败瘫痪在床,家属索赔百万元;医院坚称“诊疗合规”,双方争执不下。尹双珊请教医学专家,弄懂手术关键环节;走访患者家庭,关心患者身体情况。开庭时,尹双珊请医学专家出庭说明医疗风险,也让家属讲述照顾患者的艰辛。最终,医院同意补偿,家属也表示理解。案件结束后,医院改进了告知流程,家属感动地说:“您让我们感受到了法律的温度。”
在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中,10余名员工起诉某公司,追索劳动报酬。临近春节,员工们等着拿到工资回家与家人团聚。尹双珊联系该公司负责人,刚表明来意,对方便打断话头:“公司没有经营,这些员工没有给公司提供劳动,公司不应当支付工资。”尹双珊当即依据相关法规,明确告知对方,非因员工个人原因停工停产情况下,用人单位仍有支付生活费的义务,并详细解释了这一法规的立法本意和对员工生活的重要性。最终,该公司与相关员工签订协议,并支付了费用。
让法治像麦浪一样起伏在每个人心间
专业之心、共情之心、衡平之心,是尹双珊在案件审理中总结出来的“三心工作法”。专业之心,让她钻研行业知识,弄清案件本质;共情之心,让她寻求情感共鸣,找到内心诉求;衡平之心,让她平衡各方利益,追求最佳解决方案。
为尽快解决纠纷,尹双珊积极推动并参与速裁机制优化工作,通过精准把握案件要素,大幅压缩程序性环节耗时,显著缩短案件审理周期。在此基础上,联动多方力量,与交警、保险公司建立“一站式”调解平台,促使部分纠纷在诉前得到妥善化解。
从法院审判庭到田间地头、社区院落,尹双珊始终记得最初的誓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愿做法治麦田的守望者,让公平像麦浪一样在每个人心头起伏。”尹双珊说。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