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晨报》报道: 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副庭长张朝阳 匠心为尺 丈量民情

发布时间:2025-10-28 15:36:13



张朝阳(中)与同事合议案件

    稿件来源:南都晨报*南阳网

    张朝阳(左)调解案件

    □本报记者 王朝荣 文/图

    不知不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副庭长张朝阳已经在司法审判一线奋斗了16年。从海岛志愿者到员额法官,变的是岗位与职责,不变的是踏实做事、不负民心的本分。“未来,我仍会以初心为灯,以匠心为尺,在每一份卷宗里倾注责任,在每一次审判中传递温度,让法徽的光芒始终照亮人民群众寻求公平正义的路。”张朝阳说。

    海岛燃初心 风雨化纠纷

    张朝阳的司法初心,始于黄海深处的海洋岛。大学毕业后,他在辽宁省长海县海洋岛镇做了一年司法助理志愿者。那时,海岛交通不便,他靠着双脚走遍每家每户,送达法律文书,调解家长里短。

    一次,张朝阳下乡途中,突降大雨,赶到村民王某家时,已经全身湿透,王某赶紧把他拉到地锅旁烤火:“小张,你为我的事跑了这么多趟,真是过意不去。其实,你上次说的解决办法挺公平的,我不再怄气了,就按你说的办。”很快,王某与对方达成和解。这件事让张朝阳真切地感受到“司法”不是冰冷的词汇,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帮人解决难题的力量。就在那时,“成为一名法官”的念头在他心里扎根。

    裁判有尺度 文书传匠心

    经过不懈努力,张朝阳如愿考入法院,成为一名员额法官。在审判岗位上,他始终坚信“案结事了”才是真正的公正。

    在处理一起探望权纠纷时,男女双方为5岁孩子的探望问题剑拔弩张,均提起上诉,还经常打电话、发短信向他诉苦。

    多次调解无果后,张朝阳最终维持原判。在判决书里,他没有简单罗列法律条文,而是站在双方的角度,理解他们“都是为了孩子,怕对方对孩子不好”的心情,入情入理地分析、评述。最终,双方都接受了判决,而这篇文书也被评选为全省优秀法律文书。

    司法有温度 挽救一个家

    在一起离婚纠纷中,小玲(化名)提起诉讼,要求与丈夫小伟(化名)离婚。一审判决准予离婚后,小伟提起上诉。小玲在二审中坚持离婚,不同意调解。

    张朝阳认真阅卷,发现双方并无重大矛盾。在与小玲沟通的过程中,张朝阳感知到小玲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小伟的关心。张朝阳不愿这个家庭因为琐碎小事而破裂,便远赴小玲打工的省份进行调解。

    那时恰逢“双11”,在电商企业工作的小玲非常忙,为了不打扰她工作,张朝阳在楼下一直等到她下班。忙完工作的小玲走出大楼见到张朝阳时,既惊讶又感动,她不再像之前那么固执,跟张朝阳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张朝阳的“助攻”和劝导下,小伟流下了悔恨的眼泪,并给小玲出具了保证书。最终,这对夫妻重归于好。

    细节护公正 脚步量民情

    面对复杂案件,“抠细节”是张朝阳不变的习惯。

    在审理一起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时,案外人购房时间存疑,而这个问题对于查明案情至关重要。张朝阳一页一页细看案卷,发现案外人提交的装修照片中,几处暗埋电线的线槽与常见样式明显不同,疑为非专业人员自制,而装修照片又能显示拍摄时间。庭审结束后,张朝阳组织各方当事人勘验案涉房屋,小心铲掉部分墙皮后,发现埋线位置、走向与照片完全吻合。于是,张朝阳认定案涉房屋购买于查封之前,改判不得执行该房屋。案外人送来锦旗表示感谢,申请人也被张朝阳的认真、负责打动:“算了,我看到那满墙的学生奖状,不想让一个好孩子没有房子住,不再要求执行了。”该案被评选为南阳法院十大精品案件。

    未来的路还长,张朝阳仍然会像在海岛上那样,怀着初心,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把案卷里的细节查清楚,把当事人的难处放在心上,让每一份判决都带着温度,让群众觉得法院离他们很近,公平正义也离他们很近。⑥5

文章出处:2025年10月28日《南都晨报》C6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