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晨报》报道:宛城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综合审判庭)副庭长郭凤香 “四维”视角 化解矛盾

发布时间:2025-10-28 15:54:36



郭凤香(左)在田间调解

    稿件来源:南都晨报*南阳网

    郭凤香(左)在田间调解

    □本报记者 王朝荣 通讯员 李亚瑾 文/图

    “想得多、看得远、抓得准、挖得深”,是宛城区人民法院员额法官郭凤香对自己办案风格的概括。这“四维”视角,源于她在民事审判与行政审判领域的双重历练。宛城区人民法院是“行民交叉试点法院”,郭凤香积极投身该项工作,深入探索工作方法,力求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想得多 穿透纠纷表象,力促“案结事了”

    “案结不是目的,事了才是终点。”郭凤香始终践行这一理念,努力透过表面纠纷抓住核心诉求,穿透性化解潜在的“案中案”“案外案”,达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的目标。

    工人李某在工地作业时不幸摔成重伤,自身经济状况让他无力支付高额的治疗费用,而施工单位拒绝认定工伤,他不得不通过诉讼途径来解决问题。

    郭凤香运用“行民交叉”和“穿透式审判”思维,手绘“维权全周期图谱”,一边帮李某分析诉讼成本与周期,一边援引法律及类案裁判结果,向企业释法明理,打消企业欲进行诉讼“持久战”的想法,同时还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双方搭建沟通渠道。最终,双方经过反复协商,自愿达成和解,施工单位当庭支付第一期赔偿款。

    看得远 锚定个案正义,辐射社会效能

    “裁判结果既要合法,也要合情合理;既要实现个案正义,也要尽可能实现‘办理一案、带动一片’的效果。”这是郭凤香不变的追求。

    某村小组因征地补偿款分配引发纠纷,其中一户村民向法院提起诉讼。郭凤香带领团队成员查土地台账、核分配方案、看现场状况,与村干部一起算“明白账”。判决书送达后,她又专程赶到村里开“说明会”,为村民详细解读国家行政征收的政策与标准,阐明行政征收后相关权益分配的法律规定。当事人当场服判息诉,村小组不仅按照判决支付款项,还主动参照标准为其他村民发放补偿款。

    抓得准 立足“治已病”,推进“防未病”

    “办案就跟看病一样,都得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如果案情复杂,还得借助‘联合会诊’的力量。”郭凤香深有感触地说。

    某村村民李某与邻居因家门口出路问题发生纠纷,向法院提起相邻关系诉讼。同时,与此相关的另一起行政案件也在审理中。

    郭凤香从“行民交叉”的视角分析问题,邀请镇政府分管土地的负责人和村支书等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引导双方互谅互让,共同商量解决方法。经过多方协同联动、通力配合,两起纠纷均得到妥善化解。

    挖得深 运用司法智慧,助力基层治理

    “法律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走进群众心里。”郭凤香不仅用经验解决个案,更将司法智慧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新工具”。

    “日子过得好不好,不在彩礼多少,而在两口子心齐不齐。”在调解一起离婚案件时,郭凤香通过检索办案系统,发现该村近年来离婚案件数量上升,且大多涉及彩礼返还问题。于是,郭凤香专程赶到当事人所在村,结合真实案例进行现场说法,就地开展一场以“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时代新风”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教育,并对村民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详细解答,赢得村民们广泛好评。

    自2024年5月开始,郭凤香担任基层法庭负责人,她办理的案件无一发还改判,办案质效始终位居全院前列,她带领的团队多次被评选为“办案标兵团队”,多起案件成为全院传阅的“精品案件”。⑥5

文章出处:2025年10月28日《南都晨报》C6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