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晨报》报道:社旗县人民法院赊店人民法庭副庭长胡学朋 讲透『三个理』 化解『千千结』

发布时间:2025-10-29 09:33:25



胡学朋近照

    □本报记者 王朝荣 通讯员 焦典范 文/图

    2020年3月,社旗县人民法院赊店人民法庭成立两个家事案件专业化审判团队,胡学朋带领的审判团队就是其中之一。5年来,该团队始终以“家”为核心,深耕法理、道理、情理的融合阐释,依托审判与调解“双轮驱动”,守护“小家”安宁幸福,助推“大家”和谐稳定,为万家灯火的温暖贡献司法力量。

    法理为纲 守护家庭底线

    在一起兄妹之间的法定继承纠纷中,妹妹长期照料患病的父母直至终老,哥哥却常年在外、联系甚少。父母去世后留下一套房产,在分割遗产时,哥哥主张依法均分,而妹妹认为她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应该多分,双方因此对簿公堂。

    胡学朋遵循《民法典》中“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的规定,在判决中支持了妹妹多分遗产的诉求,并在判决后耐心为兄妹俩释法明理。最终,兄妹俩均表示服判息诉。这起案件的审理,既坚守了法律的刚性,也兼顾了家庭伦理的柔性,真正实现了“以法明责,守护家庭底线”的司法理念。

    道理为引 传承良好家风

    在一起赡养纠纷案件中,原告谢老先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在6个子女轮流赡养的过程中,四儿子谢某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导致家庭矛盾激化。

    受理案件后,胡学朋立即安排由平时照顾老人较多的女儿暂时照料谢老先生,稳住局面。随后,胡学朋组织了一场家庭恳谈会,与谢老先生的6个子女坐在一起深谈:“你们今天怎样对待父亲,日后子女就会怎样对待你们。孝顺父母,既是报恩,也是为晚辈树立好榜样。”这番融情于理的话,促使谢老先生的6个子女当场达成调解协议,明确轮流赡养方案,并承诺在生活和精神上给予老人更多关爱。

    情理为桥 唤醒家庭温情

    在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中,钱某与邱某按照当地习俗举办了婚礼,但未进行婚姻登记。后来,两人因琐事分手,为彩礼及“五金”返还问题对簿公堂。

    胡学朋找准争议焦点,以法理为基,以情理为媒,引导两人换位思考。在胡学朋的耐心调解下,邱某当庭返还钱某部分彩礼及“五金”。

    凭借这份坚持与坚守,胡学朋带领的审判团队年均结案500件,各项审判质效稳居前列。他们以法理定分止争,以情理弥合裂痕,以道理传承家风,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民安”,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司法温度。⑥3

文章出处:2025年10月29日《南都晨报》C5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