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朝荣 通讯员 董琪 文/图
田间地头的国徽、农家院落的调解、巡回审判的足迹……这些场景串起了唐河县人民法院桐寨铺人民法庭庭长罗丹的日常工作。她始终坚信,法律的温度不仅在法庭的庄严宣判里,更在与群众促膝长谈的真诚中,在化解矛盾时握紧的双手间。
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刚到法庭时,罗丹发现很多纠纷都是家长里短、邻里是非,如果简简单单一判了之,往往案结事不了,甚至可能激化矛盾。
“法庭不该只是最后一道防线,更应该是守护和谐的第一线。”罗丹与同事们一起把办公室“搬”了出去,“我们和司法所、村委会联动,一有时间就去村里走走,跟大家聊聊天。谁家有了矛盾,我们第一时间帮着说和。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处处都是我们的‘临时法庭’。”
在调解一起兄弟之间的宅基地纠纷时,罗丹在他们家院子里坐了一下午,倾听他们从互相抱怨到回忆小时候的深厚感情。最终,兄弟俩红着眼眶握手言和。“那一刻,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感和成就感涌上心头。那份和解协议,比一纸判决更重。”罗丹深有感触地说。
“群众来不了,我们就过去”
桐寨铺人民法庭辖区面积大,有些村子离法庭很远,老人们来一趟尤其不容易。罗丹说:“既然群众来不了,那我们就过去。”于是,巡回审判成了他们的工作常态。
去年冬天,罗丹与同事们去一个偏远的村子审理一起赡养纠纷案件。几个子女围绕赡养问题争吵不休,老人坐在一旁默默流泪。看到这令人心酸的一幕,罗丹耐心地引导他们一起回忆老人养育他们的艰辛。最终,几个子女都低下了头,达成了赡养协议。
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着罗丹的手说:“闺女,谢谢你大老远跑来,为我们家的事操心。”
“那双温暖的手,让我觉得一切奔波都是值得的。国徽在哪里,哪里就是法庭;法官在哪里,哪里就有法律的温度。”罗丹说。
让法治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
对罗丹来说,每一起案件都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特别是涉及农民工、老人、妇女、儿童的案件,她总想再多做一点。
一批农民工被包工头拖欠工资,多次讨要无果。罗丹深知,依法作出判决很容易,但让农民工真正拿到工资才是关键。她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包工头的家人,反复讲解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法律后果,同时细说农民工养家糊口的不易。最终,包工头主动现身,当场结清了拖欠的农民工工资。
“我时刻告诉自己,要对得起身上的法袍和心中的天平。我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只有行得正、坐得端,办案时才能底气足,群众才会打心眼里信服。”罗丹坚定地说。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