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朝荣 通讯员 唐志浩 朱小旭 文/图
“在基层时间长了,我渐渐觉得,法庭工作就像在田埂上找路——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踩实了,便成了路。每起纠纷都不一样,但只要你愿意往田间地头多跑几趟,往小巷小院多走几回,总能找到化解矛盾的法子。”邓州市人民法院张村人民法庭庭长金莉莎说。
“3231”是她解纷的“土方子”
孙某和侯某没领结婚证就分手了,两家人为16.6万元彩礼及“四金”返还问题闹到法庭。金莉莎给孙家算了一笔“法理账”:“你们家为凑彩礼借了不少钱,但法律有规定,全额返还是不可能的。”转头又跟侯家算了一笔“情理账”:“姑娘名声受影响,退点钱,两家人都体面。”
同时,金莉莎启动由她建立的“3231”机制,邀请驻庭调解员和乡贤参与调解。他们用土话入情入理地劝说:“咱这儿讲究好聚好散,闹僵了,俩娃以后咋在村里抬头?”他们还说起当地“退彩礼看诚意”的习俗,建议按“酌情返还”的路子走。最终,侯家返还部分彩礼和“三金”。
在金莉莎的推动下,张村人民法庭形成了婚约财产纠纷“三端发力”模式:前端联合乡贤宣讲法律,中端调审结合化解矛盾,末端跟进执行防止再生纠纷。“办一件案子,普法一片,这才是真正‘案结事了’。”金莉莎说。
“耐心调解”是她最好的沟通桥梁
2024年冬天,一场排水纠纷让李某和张某两家剑拔弩张。张某家的简易棚排水,常年溅湿李某家的后墙,导致李家的农具受潮发霉,村、镇调解多次无果,双方差点动起手来。
金莉莎赶到现场后,绕着两家院子走了一圈,心里有了数。“你们俩先别吵。”她把两人拉到一棵槐树下,“你们抬头看看,这槐树的枝丫缠在一块儿,哪边是李家的,哪边是张家的?”两人愣了愣,一时语塞。金莉莎让张某摸了摸李某家受潮的墙皮:“你看,这墙都酥了,换作是你家,能不急?”转头又跟李某讲张某家的难处:“他这棚子拆了,农具没处放。”见两人的神色和缓下来,她与村镇干部一起想出了“铺铁皮导水”的法子——既不影响张某家用棚子,又保护了李某家的墙。
从解决房檐排水的“小事”,到平息肢体冲突的“大事”,再到化解彩礼纠纷的“家事”,金莉莎用一个个案例践行着“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建设理念,她推动的“3231”工作机制,整合多方力量,搭建矛盾化解平台,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易懂的“家常话”,让更多矛盾在萌芽阶段就得到柔性化解。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