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南都晨报*南阳网
□本报记者 王朝荣 文/图
“我始终坚守一个信念:即便我的光芒微弱,也一定能温暖到身边的每一个人。”2019年,王崇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工作,走上被称为法院“第一窗口”的立案岗位。作为群众踏入法院、表达诉求、解决矛盾的首站“引路人”,他深知,第一印象的分量,关乎整个案件办理的温度。
用心用情 当好诉求“引路人”
诉讼服务中心,是群众在遭遇困境、寻求公正时的“避风港湾”。在这里,司法的温度需要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一个阴雨绵绵的上午,一位眼神中透露出无助的老太太颤颤巍巍地来到立案庭,王崇赶紧上前将她搀扶到接待室。老太太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份皱巴巴的材料,一边诉说30年前儿子在学校里不幸患上精神疾病的辛酸往事,希望通过诉讼寻求一丝慰藉。
通过深入交流,王崇意识到该案胜诉的可能性极低,但他知道不能简单做出立案与否的决定。他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上报法院领导,并积极与老太太所在的社区沟通,最终为老太太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服务,永无止境;满意,没有终点。我愿以司法之名,温暖每一位需要照亮的心灵。”王崇说。
多元化解 当好纠纷“灭火器”
调解工作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抓手,也是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具体实践。调解是否成功,不仅关乎法院整体工作的质效,更直接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位古稀老人的拆迁赔偿纠纷案件,历经数次诉讼,仍未达到老人预期的结果。王崇与同事们多次与相关部门协商,并深入社区进行沟通、协调。最终,这起拆迁赔偿纠纷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近3年来,王崇协助调解中心调解案件近2000件,有效降低了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数量,从源头上化解了矛盾纠纷。
主动作为 当好群众“贴心人”
司法鉴定是诉讼服务窗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审判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有效保护。
一起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当事人罹患重大疾病,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鉴定机构予以退案处理。王崇与鉴定机构负责人深入沟通,提取当事人的病历材料,到当事人家里上门取样,并组织多方参与的听证会,顺利完成了鉴定工作,使这起纠纷得到妥善解决。
事后,当事人激动地说:“你们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腿,给我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方便!”
当事人这句简单的感谢的话,让王崇感到无比欣慰、无比满足。“对于当事人遇到的难题,真正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与当事人共情,就能找到有温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心换心,终得民心。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我愿做一束光,持续照亮并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