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物业公司与陈某等业主因物业服务收费引发合同纠纷,桐柏县法院采用“账单式”调解法,联动街道社区、行业调解组织多元化解,成功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既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又维护业主正当诉求,为社区治理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基本案情
某物业公司与开发商签订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为小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业主陈某入住后发现,小区水电未入网,物业费、代收水电费及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费用均高于周边小区,认为存在“乱收费”情况。多次沟通无果后,陈某拒绝缴纳任何费用,小区部分业主也以调整收费标准为前提,拒绝缴纳物业服务费、公摊水电费等相关费用。物业公司催缴未果,将陈某及部分业主诉至法院,要求支付拖欠费用及违约金。
法院调解
法院立案审查后发现,此案并非单纯欠费纠纷,涉及小区公共收费定价机制与透明度问题,具有普遍性,处理不当易引发群体性诉讼。征得双方同意后,法院启动先行调解联动机制,委派县同心桐行价格争议调解室进行先行调解,并指派经验丰富的法官全程指导,同时邀请街道办、社区居委会参与,构建多元化解格局。
调解员前期沟通发现,业主抵触源于收费不透明、诉求无门,认为物业公司单方面定价;物业公司则称收费依据合同及政府指导价,成本高、利润薄。为打破僵局,县同心桐行价格争议调解室启动“四方会谈”,由法官、调解员、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及双方当事人共同参与,凝聚调解合力。
调解会上,法官提出运用“账单式”调解法。业主方列出质疑收费项目,形成“业主质疑账单”;物业公司在监督下公开成本构成,出示电费发票、设备维护合同等,形成“物业成本账单”。经比对,物业费、水电费符合约定及指导价,但充电桩收费利润偏高,直观数据让讨论回归客观,避免情绪化争执。
事实清晰后,各方协同发力:法官讲“法”,明确合同合法前提下业主缴费义务,同时指出物业公司定价过高有违诚信;调解员讲“理”,从市场角度分析,建议物业公司以透明公示换取业主信任;社区工作人员讲“情”,以邻里和谐为切入点,劝说双方各退一步,促成沟通和解。
为预防后续纠纷,物业公司做出让步并承诺建立长效机制:一个月内下调充电桩收费并公示;每季度公示水电收支情况,接受监督;由街道社区指导成立业主委员会,自主协商解决小区公共事务。
陈某等4人对整改承诺满意,当场与物业公司达成协议,一次性支付所欠物业费,物业公司放弃违约金诉求,立即启动充电费降价及财务公示程序。另有三起案件因业主主动履行,物业公司依法撤诉。
此次纠纷的高效化解,不仅妥善解决了当下的收费矛盾,更通过“多方联动”模式,形成化解合力,构建“司法指导+行业规范+行政监督+社区共治”的立体化调解网络,实现了资源整合和功能互补,大大提升了群体性纠纷的化解能力。这种兼顾“案结事了”与“长效治理”的实践,既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鲜活应用,更以制度完善推动物业服务提质升级,为构建和谐有序、互信共治的社区环境筑牢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