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七分正经以做人,留三分痴呆以防死。”如果把高尚的标准定的合理一点,也许,自己会自然一点,也许,周围的人会舒服一点。何必时时刻刻一本正经,何必不食人间烟火,何必不与凡人搭话,来昭示自己的阳春白雪,来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超常的标准是虚伪的,咱老百姓俗称的假正经。好的标准,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如果高尚的标准定的太高,达到一个恐怖的巅峰。仿佛就患上了“高尚”病,倒不如砍掉一截,切合实际一点,等到各方面条件成熟了,再去攀高枝,也不迟的。
大多患上高尚病的人,喜欢高标准要求别人,喜欢低标准要求自己,只有个别的也勉强自己。无论找别人的麻烦也好,还是找自己的麻烦也罢,都不是一件多好的事情。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生在世,高尚的东西太多,太多,谁都无法全部收入自己的行囊。别患“高尚”的毛病。人没有修炼成神仙的可能,偶尔反叛一下,偶尔关照一下自己,或许十分正常,与人快乐,自己快乐,或许很有必要,无须大惊小怪,与低级趣味无关。
高尚也好,低俗也罢。由于它们之间相关联的缘故,放一起讨论更贴切些,更容易看清它们的模样。生命的本性是低俗的,轻佻的,快乐的。它是由生命原始性、天然性所决定的。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是那样的。
因而,高尚是从低俗中走出来的,高尚是理性的,被迫的,低俗是原始的,自然的,例如好色与好德,在人的生命中,“好色”生长在基因里,恍惚,“好德”没有如此,恍惚,“高尚”也没有如此。
“好色”能产生快乐,据专家研究,“好色”,体内分泌一种特殊的物质,去推波助澜,而“好德”、“高尚”,至今未见到有相关的科学报道,“好德”似乎需要鼓励,“高尚”似乎需要自我革命,似乎还需要依法加以维护,方能保持状态,稍有松懈,立即恢复本色。
由此可想,好色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德”几乎没有办法与“好色”进行比赛,“好德”必定弱于“好色”。“好德”达不到完美才是正常的,达不到极致才符合人性,达不到才阿弥陀佛呢。
孟子曰:“唯大英雄者能本色。”
然而,高尚是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是每个生命的需要。好德难度很大,要严格约束才行,好色非常简单,放纵本能欲望即可。色的魅力如此之大,让找们聆听远古的忠告。
孔子在《论语》中,两次讲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圣贤的这句话,很明显包含了自己和他众多的优秀弟子,也从未听到那个弟子进行辩解说:“我不是也。”
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作一个注解“色”,包含了女色,物欲,嗜好。仿佛找到了为什么每个人,总难以脱离低级趣味的病根。追求高尚,从自己做起,尽力就行了,别患上“高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