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更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此诗是作者在抒发重阳佳节科举怀乡思亲之情。
首句点出作客他乡,二句直抒思亲之怀。着一“独”字,两用“异”字,倍觉孤独凄楚,更见出怀家情绪的执着强烈;“倍”字承上启下,更道出每一个背乡寄旅的人所共有的感觉,称得上“一字千金”,深化了诗人思亲感情;平日思家自言在外,一个“每”字暗示了这种激情,也看得出作者离家之久。“佳节”二字在点题“九月九日”,“亲”字在点题“忆山东兄弟”,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被目为千古名句。我国的节日,很多是团圆节,很多与亲人的共同活动相联系,真切地表现了人们在同样情况下的共同感触,而这种感触本是作者重阳登高所引起,如果第三句如此落墨,就会流于平庸,他却从兄弟们“遥知”登高着笔,品读起来使人觉得立意清新,神情飞动。四句不直说遥远想念,但云遍插茱萸少我一人,既在点题,又在揭示重阳节之特点。
前两句从自己写起,后两句从对方落笔,读起来遂使情致曲折,如波涛起伏,不禁感从中来,这感情,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二)
一年一度秋风劲,一年容易又重阳。古人以为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日月皆逢九,故称“重阳”或“重九”。在古代,这一天人们相邀结伴,登高望远,或领略大自然的秋色,或像王维一样寄托人间深情,或借此求神祝福,融天意娱乐为一体......
无论如何说,重阳登高是我国传统重阳节的一项活动,在西汉时期已见诸文字记载。到了三国、两晋时代已甚普及,唐代这种风俗则更为盛行。当时在京城长安新昌坊的东南隅,帝京风景区之一的乐游区,便是一处高敞之地。每当秋高气爽,重阳之日,文人墨客,京城仕女,登高饮酒赏景赋诗者络绎不绝。除此,在关中一带还有作“糕”的习俗,用米粉蒸成,馈赠亲友。农谚之“九月九,家家有”。其实,这也有庆祝收获和祝福之意,至今部分地方尚有这些活动。
说这道那,其实古时重阳茱萸大出风头的,除了唐诗人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在《九月兰田崔氏庄》有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朱放在《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往》中还云:“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另据《尔雅翼.风土记》说:“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至此今,气烈热色赤,可折其房以插火,云辟恶气卸冬。”
(三)
茱萸,又名越椒,是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查有实资料,它就是生长在伏牛山区的山茱萸,皆称其山萸肉,在我国古代均有南阳生产和应用的记载。目前,南召、西峡有两大种植基地,规模和产量居全国前列,从品种质量和外观,乃至规定成份的检测结果,堪称上乘,被国家中药管理局论证为“八大宛药”之首,是山区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忆古论今,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相传东汉年间,有个叫恒景的人,拜名师费长房为先生,跟他读书。一天费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有大灾临头”。恒景恳求消灾办法。费道:“你马上回家做些彩带,内装茱萸,每人一袋,挂在肩上,到那天,出外登上最高的山,再喝些菊花酒,就能安然度过”。恒景遵嘱照办,晚上回家一看,鸡猫狗羊全死了,成了他一家的“替死鬼”。从此,为取吉利和避灾消祸,人们就纷纷外出登山,并把茱萸当作护身之宝。
现在看来,这个传说实在荒诞,可如果剔去其迷信的成份,从旅游观光、锻炼体魄角度来看,还是大有益的。殊不知,九月秋高气爽,云淡山青,登山环顾,满目青翠中夹杂着串串红果,宛如彩蝶蹁跹,山风满开胸襟,飘送着阵阵清香,沐浴着幸福的阳光,你一定会感到祖国的山河无比秀丽,小康生活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