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填平了干群之间的沟壑

——社旗法院大走访一日记

  发布时间:2010-10-21 17:24:05


20101021上午,我带工作队来到所包的下洼乡坑黄庄村,今天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填一个土坑。一进村口,就看见村边第一户人家的房屋西山墙边有一个长坑。远看此坑的形状有八九米长,三四米宽,两米多深,土坑距离房屋不足一米,明显的安全隐患。我们一行三人决定先到这户人家了解情况。

一进门,说明来意后,该户的男主人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经了解,该户姓许,房屋的西边是同村梁某的耕地,双方因为家畜糟蹋庄稼发生了争执,双方女主人发生了对骂,结下了仇怨,梁某就在自己的责任田紧邻徐某的房子西山墙处挖了此长坑。经过村组干部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多次调解,梁某认为自己在自己责任田上挖坑,谁也管不着,同时认为村组干部不公,积怨更深。万般无奈下,徐某以相邻关系起诉了梁某,可是梁某经传唤后不到庭,法庭缺席判决梁某败诉后,梁某不服,扬言谁敢填坑就和谁拼命。徐某也是一肚子委屈,虽然胜诉了,可是这坑却填不上。

我们决定来到梁某家了解情况。梁某一听说是法院的人来,赶紧把门锁上,推说今天要播种麦子,农时不等人。我们只好先到其他人家走访。回访了两户涉诉户,将近中午的时候同行的村干部告诉我们,梁某昨天就播种完了,今天其实就是不想见我们,现在梁某夫妇估计我们已经走了,就回家了。我们赶紧来到梁某家中,梁某看见我们很惊讶,说了句“我很忙”,就蹲在墙角把落花生从秧上往下摘。同行的走访人员正要说什么,我连忙制止了。我示意大家也蹲在摘落花生。梁某一言不发,看得出他有抵触情绪。

我与他拉起了家常,问问他收成怎样,他终于说话了。他说“现在是价钱可以,可是今年雨水太多,还有虫灾,加上农资涨价的厉害,收入不太好”。“是呀,现在种地也是不容易,今年旱涝不均,云南那里大旱之后大涝,那里有些群众颗粒不收呀!”我附和着他说。他说:“比比他们,我们还行”。我忙:“老乡,房子建的很气派呀,两层封闭式的楼房,宽敞又气派”!他说:“孩子在外务工是技术活,收入不错”。我问“孩子成家了吗”?他的爱人抢着回答说:“今年二十二了,还没呢”。这时,我明显的感到了他们的友善,他们没有刚才对立情绪了。我觉得是说说那个“大坑”的时候。我想这大坑虽然挖在他的责任田里,可是他的心里应该有更大的一个“大坑”。

我问:“老乡,我们这次走访是化解群众矛盾的,您有什么事情吗”?过了好一会,他终于说了,我看你们是好人,可是你们法院咋能向着徐某欺负人呀!我接着说:你把事情给我说说吧,法院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我们决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他说,徐某的房子是违法建筑,我问,徐某建房手续齐全吗?他说,那是乡村干部偏袒他们,但是,这句话明显的底气不足。我接着问说,你有证据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呀。这时,梁某的爱人说,我们不是反对他建房,可是他们家养的畜生经常糟蹋我们庄稼,我们种地也不容易呀!我觉得这才是问题的实质。这也是梁某夫妇反对徐某建房的主要原因。徐某建房前,那里是一块荒地,现在房屋紧邻着耕地,现在农村不少人家还是散养家畜,照看不周难免有糟蹋庄稼的时候。一看梁某夫妇也是老实的庄稼人,是担心自己的庄稼,加上前期两家发生了争执,朴素的庄稼人就想争个高低。

不知不觉已过了吃午饭的时候,梁某夫妇挽留我们吃饭,我们离开了梁某的家。多年的基础法庭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解决农村问题,不是一纸判决书就能解决问题的。要先让他们双方明白自己的错处,然后拿出恰当的方案调解才行。我们法院的三人与同行的两名乡村干部商量后,初步的意见是,徐某道歉,梁某填坑,徐某保证不饲养家畜,下午分头做工作,争取今天把问题解决了。在徐某家商量不再饲养家畜时,刚好看见那头健壮的小牛,我不禁思量起来,现在农村有大量的秸秆和青草,不饲养家畜也是一笔损失,他现在虽然答应了,难保日后不反悔,双方若再次发生纠纷后,更难解决。这时我问徐某,你还有好办法吗?我想这个问题他自己也是想了不少。我起身看看这土坑,我猛地想起了交换土地这一方案,可是这不是判决书的执行内容,况且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需要丈量土地和登记备案。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徐某谈了之后,他十分赞同。这时我同在梁某家做工作的其他同志打电话交换了新的工作思路,半个钟头后,梁某也同意这一方案。双方坐在了一起,经过反复的协商,终于选好了交换的地块,接着寻找尺子,丈量土地,立界石,三名围观的群众做了公证人,乡村干部承办登记备案的工作。办完这一切已近黄昏,回到村口,在我们的建议下,两家人和村组干部及围观的群众共同填平了这土坑,不知哪个群众开了句粗俗的玩笑,大家都欢快的笑了。我们走的时候,一位七旬的老人说,现在的干部真是为群众办实事的,感谢毛主席!感谢毛主席!惹得我们三人也笑了。

回来的路上,我不禁思考,我们的一纸传票,一次缺席判决,可能与法律意识不强的群众之间挖下一个鸿沟;可是,我们一次走访,一个蹲下的简单工作,一句贴心的家常话,就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真心实意解决他们的难题是化解矛盾的根本所在。这次走访,不单填平了土坑,也填平了许梁两家心中的大坑,更填平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沟壑。

责任编辑:W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