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8日,河南省内乡县法院少年法庭,一名去年曾被法院刑罚的学子,手持某设计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另一名突破本科分数线的学子,毕毕恭毕敬地向“法官妈妈”郭晓菊行了三个鞠躬礼,感谢“妈妈”给他们新生的机会。郭晓菊深情地一手拉着一位学子,满怀希望地说:“要谢就感谢法院,感谢党!是她们教会我如何做的,希望你们别负了法院、负了党的心,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仅仅是郭晓菊1998年来从事少审工作的一个缩影。十余年来,她“法、理、情”并融,审理的200余名少年犯无一重新犯罪,有28名走上工作岗位,有12名浪子考上了大学,有9名成为企业负责人,有17名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她由此先后20余次获省、市、县表彰,近年来连续三年被省、市法院授予“少年刑事审判先进工作者”,荣立二等功。所在少审庭连年被省、市相关单位授予“标准化少年法庭”、“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少年审判先进单位”、“优秀示范庭”等称号。
用爱浇灌花朵 彰显人性化审判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用伟大的母爱,关心他们,既是给祖国未来的繁荣昌盛带来希望,也是彰显人性化审判的具体体现,郭晓菊同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4年农历腊月30,未满16岁的少年何某因犯了强奸罪被起诉。因何某与被害幼女张某同村,张父母觉得女儿被蹂脸上没面子。虽然何某是初犯且没造成严重后果,但双方矛盾很大,临近春节,公安、检察机关也未将何某变换措施仍关押,郭晓菊想:如果让何某在看守所内度过春节,必将给他心灵造成难以抹平的创伤,不利于帮教。在千家喜庆贴春联,万家煮肉迎新春之际,郭晓菊找到被害幼女的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他们打消了“非让何某住监”的念头。被告人的家长也以“没教育好孩子”向他们赔礼道歉。法官大年三十来访,感动得双方家长纷纷说:“冲着你关心下一代的这份爱,俺们(两家)也该和好。”郭晓菊征得主管院长批准,将何某变更取保候审,使何某与家人过了一个欢乐的春节。当世人鞭炮齐鸣辞旧岁的傍晚,谢绝何母亲及被害人家长“吃碗饺子再走”的挽留,郭晓菊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返家的路。后何某被法院判处缓刑。
2005年6月,17岁的齐某伙同他人抢劫出租车司机,因案情严重,齐某从案发到起诉一直被关押。开庭时,齐突然倒地口吐白沫不省人事。郭晓菊急拨120并亲自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癫痫病发作。齐某的法定代表人反映齐曾有过癫痫病史,经治疗近年来好多了,没发作过,这次犯病,是精神压抑造成的。她又从看守所了解到齐在羁押期间多次发病、心痛。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癫痫病若不及时治疗,发作频繁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有生命的危险,她把情况报告院长同意,对齐取保候审回家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审判。周边了解情况的群众纷纷称赞法院“人性、人道”。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一手拄着拐杖,另手拉握着郭晓菊的手,喃喃地说:“就是自己的亲娃也不过这样。”
2008年8月29日,被告人江元盗窃案件被起诉到法院,此时被告人手持高校录取通知书来到法院,一脸的焦躁和不安,因为9月7日是其报到的最后日期。郭晓菊同志在了解情况后,断然决定特殊情况妥善处理,立即向主管院长请示,对被告人实施了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并依法在三日后开庭审理,确保了被告人江元按时到校报到、正常在校学习。被告人江元在领取判决书时,感动地说:“郭阿姨,你是我的再生母亲,我今后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情感化浪子唤回泯灭良知
审理好失足少年犯罪案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付出比审理成年人犯罪案件多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和精力。郭晓菊同志注重“法”、“理”、“情”交融,使一个个失足青少年获得了新生。
2006年2月,内乡县某中学三年级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与同班一位同学发生口角,自感被欺,一气之下竟用匕首将同学刺成重伤。40多天的牢狱生活使他饱尝了辛酸苦果,也对自己的行为深深懊悔。到审判环节发起诉书时,他胆怯地问:“阿姨,学校还要我吗?”郭晓菊同志听后鼓励他:“虽然你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但不要悲观泄气,只要好好认罪服法,法庭会为你的前途着想,并尽量为你的上学问题去做工作,希望你积极配合。”让他复学就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她和合议庭的同志历经艰辛,十多次奔走在政府、教育部门,终于让这位孩子复学。当郭晓菊同志和学校领导亲自把他送进了他离别多日的教室时,他感激地拉住郭晓菊的手说:“阿姨,你比我爹妈还关心我,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学习,重新做人。”案经审理宣判缓刑后,郭晓菊同志并没有中断对这位孩子的教育,每半月回访一次。鼓励他努力学习,当他表示“不辜负郭阿姨期望,一定用好成绩回报”时,郭晓菊语重心长地说:“你不用感谢我,要谢就感谢法院,感谢党……”2006年7月,他终于以优异成绩考上县重点高中。
2005年5月,15岁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杜某,与同班同学王某互殴中,一脚踢住王某腹部致王死亡。检察机关以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公诉后,郭晓菊并没简单一判了之。她先到学校了解到杜某在校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秀,乐于帮助同学,第一学期就被选为班干部,继而她又到杜居住家乡与群众座谈,群众一致反映杜在家时常帮助母亲劳动,邻居一孤寡老人谈起杜就夸“这孩子仁义,听话,放学后常常帮他挑水、劈柴……”但杜父亲早亡,继父多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法医鉴定显示,王死亡的原因是神经反射性抑制,而并非杜主观故意。掌握这些情况后,郭晓菊考虑更多的是杜的学业,但哪所学校愿意接纳一个杀人犯?郭晓菊先后七次到学校联系让杜复读,学校果然以“让一个杀人犯重新在这读书,妨碍其他同学学习,也影响杜某成长”为由,不同意杜复学。最后一次,学校领导竞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跟杜某是亲戚吧?要不你能费这么多心?跑这么多腿?”与郭晓菊同行的书记员告诉校领导与杜非亲非故,纯粹是一位法官和一个少年犯的关系,感动得校领导握着她的手说:“冲着你们法官这份情,我们收下他……”当法庭适用缓刑送杜去学校读书时,杜某曾怯生生地问:“阿姨,送我去哪劳改?”“上学啊!”郭晓菊平静地回答,顺手递给杜某一个信封,那里面装的是她给杜捐的学费。当杜某和其母亲事后了解到郭晓菊为杜某复学吃的苦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今年6月,少审庭回访时,班主任告诉法官,杜在校比前更优秀,他发誓要以阶段前3名的好成绩报答法官的关怀。
用法哺育新人 铸就天平辉煌
“审理好少年犯并不难,难就是难在如何让他们重新做人。”郭晓菊如是说。
16岁的杨某是内乡县某高中二年级学生,由于家庭贫寒,濒临辍学,他唯恐难圆自己的大学梦,就诈骗学生15万余元,全部存入银行,做为将来上大学的费用。2006年8月底,案件公诉到法院时杨某仍在押。郭晓菊与杨谈心时,他对自己所犯罪行悔恨不已,并饱含眼泪轻问:“阿姨,我还能上学吗?”看到杨那期盼目光,郭晓菊思绪万千:“孩子本质是好的,错就错在一失足……”开学在即,为不耽误孩子学业,她报院长批准,对杨某取保候审回校学习,法院适用缓刑发判决书时,郭晓菊鼓励杨重新振作起来。一年内,她先后9次到学校关心杨的学习、生活,送去衣物,杨某因没耽误学习时间,并以此次失足为教训,更加发奋读书,今年高考,他以573分的成绩突破本科分数线,但一门心思非要进入解放军这个大学校、“不是军事院校不上”的他决心再复读一年。早就了解他家经济困境的郭晓菊告诉他:“阿姨就是一天只吃一餐饭,也要帮你圆这个梦……”
17岁的内乡某高中学生冯某因抢劫被公诉,他被捕时就曾扬言“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准备破罐子破摔,一门心思刑满释放后报复社会。郭晓菊同志开庭前先后十余次与他交心、座谈,从远古的例子讲到做人的道德,从人的本性讲到社会责任,心诚石开,最终使冯打消了念头,认罪服法接受刑罚,嗣后又帮助他复学。为防止冯某“重病”复发,郭晓菊在短短的9个月中多次找冯“聊天”,按冯的话说,“郭阿姨一直象影子一样监督着我、影响着我、帮助着我”。今年高考,冯某以优异的本科成绩被某设计院录取。
谈起她柔肠铁骨,用法哺育少年犯铸就天平辉煌的动人事情,郭晓菊直摇头,她说:“作为一名法官,我不图感谢,图的是群众对法院、对党的信任,图的是无愧胸前的国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