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大公 通 讯 员 卢国伟 王 彬
每天,在市中级法院,你会时常看到一个身影在办公大院内来回走动,他在停放院内的车辆中来回穿梭,查看车辆是否按时归位,车辆是否停位正确。他叫贾曙光,今年59岁,是市中院机关服务中心车队副队长,365天,他天天都是这样认真履行职责。正是由于贾曙光的这份较真劲,中院70余辆公车,年行程200余万公里的车队连续多年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贾曙光连年被省市公安部门评为“安全行车”优秀驾驶员,被中院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
一个平凡而脚踏实地的人
1992年,贾曙光到市中院工作,担任驾驶员。工作中,他刻苦钻研,自学车辆维修技术,寻找省油小窍门,每年他所开车辆发生故障次数最少,百公里耗油量最低。
2008年,随着办案车辆的增多,车辆的停放和管理任务加大。为规范管理,市中院计划请人在机关院内划定固定的停车位,贾曙光知道后主动请缨,他亲自设计图纸,刻板制作号码牌,并牺牲休息时间到外单位考察,向技术人员请教,征求驾驶员们的意见。考虑到停车位的橡胶带成本高,他还绞尽脑汁想出了用钢管替代的办法,不仅节约了费用,车辆停放后还更加整齐。由于白天车辆来往频繁,老贾总是在中午、晚上别人休息时,自己开始工作。钢管固定后,为了防止固定螺栓对轮胎的磨损,老贾就逐个地用砂轮磨平。
车位划好后,市中院出台了《车辆使用管理若干规定》。一排排干净整洁的警车整齐停放在机关院内,成为市中院一道遵章守纪的风景线。
一个“爱管闲事”的人
“这螺丝可不行,这么高的旗杆一旦螺丝坏了不好修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2002年,中院审判综合大楼启用前,工人们在院内安装旗杆,老贾看到所用的螺丝太细就管起了“闲事”。
两名安装工相互看了一眼,没理老贾,继续干活。老贾急了,给两名工人较上劲。安装工人为了赶工期,忙掏出烟说好话,让老贾别管闲事。“这样吧,要不你们先到后边干活,我拿去换。”贾曙光见工人们确实也很辛苦,就想出了这个折中的办法。老贾自己出钱到修理铺换来了大号的螺丝,并自作主张地在旗杆滑轮的部位设计、制作了挡雨罩。
老贾好管闲事儿是出了名的,管起事来还很较真儿。一次,一位院领导急着去开会,司机就将车临时停放在了其他车位上,老贾看到后立即制止。老贾的理由是,你把车停在别人的车位上,别人来了再停在其他人的车位上,这样不就乱了吗?
一个甘作“老黄牛”的人
“不和人比生活贫富,和人比工作成绩;不和人比权力大小,和人比实干奉献。”这便是贾曙光的座右铭。每当有司机请假或有事需要临时代班,老贾总是主动上前帮忙。
由于工作认真、技术过硬,每次院里有重大活动、学习培训需要用中巴车接送时,领导都会让老贾执行任务,老贾也从不推辞。2007年春节前,省法院组织的初任法官培训班结束时,天降大雪,高速公路封闭。闻讯,老贾主动请缨,考虑到同志们回家过年心切,他硬是提前一天出发。尽管这样,由于路面结冰,老贾赶到河南法官学院时已是深夜,老贾就在车上将就一晚,第二天,他准时将大家安全接回了南阳。
2009年农历腊月二十六,中院接省院通知要去郑州取文件,结果办事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需要机关服务中心配合解决。这次,又是老贾主动要求去“解围”。当把故障车辆拖到修理厂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老贾衣服和头发上都结了冰。
这就是贾曙光,很朴实,很认真,但就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朴实情,这股敢说敢管的认真劲,贾曙光被大家公认为中院后勤战线上的“老黄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