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自幼儿学步摔跤之时,从抱怨地不平的那一刻开始,以至后来人生路上竞争的激烈,晋升的压力,感情的困扰,疾病的痛苦都成为“抱怨”的主要话题。也许我们不知不觉地跳入“抱怨”的污水沟里乱扑腾,喜欢“抱怨”别人,喜欢“抱怨”上帝,渐渐地喜欢“抱怨”一切……
由此可想,“抱怨”究竟是什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它与倾诉的界限在哪里?它与批评的区别有哪些?值得每个人去思索,值得每个人去自醒,安静的时候,问一问自己的内心,还有多少困惑,还有多少彷徨,还有多少哀声叹气……
记得一篇文章上说艾森·豪威尔小时候和家人打牌,抱怨起一手烂牌,母亲对他说:“如果你玩,不管牌怎么样,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人生亦如此,上帝发的牌都得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你的能力,求得最好的结果。”
艾森·豪威尔牢记母亲的教导,积极迎接各种挑战,从不抱怨生活,全力以赴打好人生的每一张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出身于一个平民家庭的他,凭借个人超常的努力,担任盟军的最高统帅,直至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
生活如同打牌一样道理相通,主要的任务是勤奋,并非是“抱怨”。起到再烂的牌,别“抱怨”静下心打精彩,人生如牌,牌品彰显人品。“抱怨”没有任何意义,它不会给你任何好处。每个人能改变的很少,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我看就可以了。
“抱怨”仿佛没有改变你的处境,或许,使你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失去快乐,失去朋友,失去亲人……托尔斯泰,一位令世人敬仰的文学家。然而,却总被妻子不停地抱怨,他实在无法忍受,逃出家门十一天后,生命停留在一个小车站上,临死的遗言是:禁止她到他面前来。
“抱怨”像一沟污水,当你心爱的东西掉入污水里,都会本能地迅速打捞。但是,当自身掉入“抱怨”的污水里,似乎难以自我拯救。托尔斯泰夫人的领悟就太迟了。她去世之前,才向她的女儿们忏悔:“你们父亲的死,是我的原因。”
一位作家说过:“当我们很少欣赏他们的时候,我们就会很少感激她(他),当我们不在感激她(他)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抱怨她(他)。”稍不留神,便学会了“抱怨”。当一味地怨天尤人、牢骚一大堆时,也就忘记了安心做事,忘记了静心欣赏,忘记了爱心付出……
看清楚“抱怨”的模样,才知道停止“抱怨”的意义。其实,我们都很渺小,改变世界的概率几乎接近于零。适应永远占据首位,不喜欢的去改变它,改变不了的,仍旧要改变自己,与懒惰无关。做人理所应该“不怨天,不尤人”,当自己抱怨的时候,先问一问自己做了些什么?自己尽力了吗?
由此可见,“抱怨”似乎像心中最沉重的一座荒山,又像是心中最没价值的一沟污水,“抱怨”等同于嘲笑自己,“抱怨”等同于折磨别人,与己无利,与人无益。认真地想明白了,何必去抱怨人生的无奈,何必去抱怨人生的坎坷,何必去抱怨被命运捉弄,何必去抱怨命运的不公,何必去寻找那么多的理由……
无论你是谁,假如你已经擅长“抱怨”,假如你已经习惯“抱怨”。那么,劝君闭上那张让人讨厌的“乌鸦嘴”,丢掉那些令人烦恼的“抱怨”。因为,无论你有多少优秀的闪光点,在这样致命的缺陷面前,都会黯然失色,微不足道。
抱怨像一沟污水,千万别去那一沟“抱怨”的污水里乱扑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