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冬去春来,过大年了。照照镜子,瞧瞧自己的模样,好像没什么不同,与诗中所说不甚相同。生活平平淡淡的过,日子顺顺溜溜地流啊!
记得家乡过大年,有一个详细的日程安排:“二十三,烙火烧;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包饺子。”
城市忙忙碌碌的节奏,早已把这种记忆打碎,只有当新年来临的时候,才将这儿时记忆的图案拼凑起来,光亮如新,浓浓的思乡之情,便袭上心头,仿佛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
七岁那年回到家乡,大伯给我五毛压岁钱,也是平生第一笔压岁钱。我赶快跑到邻村的代销点,花七分钱买一串一百响的“蚂蚱鞭”,拆开装在兜里,点上一根细棉绳,房前屋后,满村跑着叭、叭燃放鞭炮,快乐无比。
大年三十,当夜幕来临,吃过年夜饭,大伯带我随着村里父老乡亲,到村外一个高岗上,旁边是一条很深的小河,每人手拿一个、用绳子拴好的、高粱杆做的刷子头,点燃后不停地甩出各种图案,燃烧的火光映衬着,小山村显示出独特的魅力,颇有点彝族火把节的味道。我想富人放烟火和穷人甩火把,应该是一样的感觉。
今天,一家人看着春晚,发着祝福短信,熬过了年夜。那时候,乡亲们大年三十互相串门,围在火盆旁边,说说祝福的话,拉拉家常,伴着红红的火苗,暖暖地熬过年夜。
有时候想,我们回家到底是为了什么?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想去的地方是家乡。回家是一种感觉,过大年过的是一种心情,家乡的年温暖、红火、热烈。
当新年的脚步轻轻地响起,家乡过大年的情景,总会在心头缠绕着:在袅袅炊烟里,在村前村后清脆的鞭炮声中,在夜幕中甩动的烟火下,在昏暗的油灯边,在那暖暖的火盆前……
“家乡,是漂泊游子梦萦中的愁绪,也是生命中得以慰藉的港湾;家,是放‘心’的地方,是每个人可以无限放松的空间。
年,是岁月刻画在我们躯体上的数字;岁,是我们对过去三百六十五天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我们回家,我们回家,亲人在那里,家就在那里,温暖就在那里。家乡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家过年是一种情结,回家过年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