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苦和乐

  发布时间:2010-06-06 16:19:50


人之所以痛苦,也许追求的东西错误。也许追求的东西正确,追求的方法却错误。或者追求脱离自身的能力。或者这样了想那样,那样了想这样,纯属个人喜好,追梦需要付出、努力,应该很快乐的,当过度地追求一件事情,也会失去乐而苦不堪言……

看到一则佛教小故事,心里明亮起来,动笔写点感受,与朋友分享。佛陀在世时,有一位教徒名子叫闻二百亿。由于追求理想执著,过度吃苦,身体疲惫地难以支撑,仍旧不能觉悟,心生沮丧,向佛陀请求还俗:“佛陀!出家修行太辛苦了,我要回到世俗去。”

佛陀面呈慈悲地问道:“你过去是做什么的?”

“我是弹琴的音乐家。”

“假如琴弦绷得很紧。结果会怎么样呢?”

“琴弦太紧会断。”

“如果太松呢?”

“太松则琴不响。”

佛陀微笑着说:“闻二百亿,修行和弹琴一样,太过勇猛精进,就像太紧的琴弦会断,太懈怠不认真,就像太松的琴弦不响,所以修行的生活要中道,你常常苦行,苦行太苦了,就会感到修行冷冰冰的,没有意思。你若回到俗家去,太过快乐反而容易乐极忘形。因此,真正的修行生活,要不苦也不乐,行之中道,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做什么都要张驰顺其自然,苦乐适度自如。当下,似乎像闻二百亿这样过度吃苦的人少矣,而过度追求快乐的人多矣。看,今天过度追求快乐的洪流汹涌澎湃,已势不可挡。

其实,在追求快乐的旅途中,人们更容易像小孩子一样迷失回家的路,没完没了地去追求快乐,这山望着那山高,毫无疑问走向反面,快乐会渐渐地离你而去,痛苦或灾难却悄悄地向你靠近。难怪“太累了”成为滑稽的口头禅。

由此可见,自我调节苦乐极其重要,执著地追求梦想要适可而止、好自为之,放弃错误的、力所不能及的追求……过与自己能力相符合的生活,才能轻松快乐。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

由此可想,佛陀一定历尽了苦难。因为有人说:“一个人的彻悟程度,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佛陀的思想和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与圣贤孙子孔伋所写《中庸》的“中立而不倚”主张惊人地相同。

苦和乐贯穿每一个生命的全过程,苦和乐乃生命中很自然的事情。尽管吃苦是人生必须做的功课,人生也不能太苦了自己,道理不言而喻,反之,乐极生悲的道理亦清清楚楚也。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和乐皆须适度,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度的把握。

责任编辑:W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