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肠铁骨园丁心

  发布时间:2011-03-03 17:29:45


今年春节,河南省内乡县法院少年刑事审判庭,两名曾被法院刑罚、今已是北京某重点院校大二和某设计院校大一的学生,毕恭毕敬地向“法官妈妈”郭晓菊行了三个鞠躬礼,感谢“妈妈”给了他们新生的机会。郭晓菊深情地一手拉着一位学子,满怀希望地说:“要谢就感谢法院、感谢党!是她们教会我如何做的,希望你们别负了法院、负了党的心,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据该院审判员李锡峰介绍,这仅仅是郭晓菊12年来用爱浇灌花朵,用情感化浪子,用法哺育新人,倾力教育、挽救 、感化少年犯的一个缩影。她所审理的200余名少年犯无一重新犯罪,有28名走上工作岗位,有12名浪子考上大学。她由此连年被省、市法院授予“少年刑事审判先进工作者”,获内乡县首届十佳公务员、十大巾帼模范称号,荣立二等功。

“用爱浇灌花朵,彰显人性化审判”是郭晓菊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她常说,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用伟大的母爱,关心他们,既是给祖国未来的繁荣昌盛带来希望,也是彰显人性化审判的具体体现。

2008年农历腊月三十,公诉机关将何某盗窃案移送法院审判。从卷宗材料看,何某年仅16岁,盗窃数额尽管达万余元,但是是初犯,让其在看守所内度过春节,必将给他心灵造成难以抹平的创伤,不利于帮教。在千家喜庆贴春联,万家煮肉迎新春之际,郭晓菊来到看守所,映入眼睑的是一个满脸孩子气而又惊愕的娃娃脸。为缓和气氛,她边用手抚摸何某的头,边关切的问:过年了,想爸爸、妈妈吗?谁知何某哭着说:“妈妈与爸爸离婚了,他们都不管我了……”进一步交谈,郭晓菊了解到,正因为家庭的矛盾,使何某流浪社会,初时迫于生计去偷盗,后受他人教唆走上犯罪。为使何某感受到法的关怀,郭晓菊同志报院长批准,对何某取保候审,并登门做何某母亲工作,最终使其母亲打消“不想接纳一个贼娃”的念头,使何某与家人过了一个欢乐的春节。当世人鞭炮齐鸣辞旧岁的傍晚,谢绝何某母亲“吃碗饺子再走”的挽留,郭晓菊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返家的路。

20096月,17岁的齐某受黄色录相的诱惑犯强奸罪,该案在侦查和公诉阶段,都没有对齐某变更强制措施。但案件审判时,齐某突然倒地口吐白沫不省人事。郭晓菊急拨120抢救,医生诊断为癫痫病。家访中,知情群众反映齐曾有过癫痫病史,经治疗近年来好多了,没发作过,这次犯病,是精神压抑造成的。在掌握这些情况后,郭晓菊报院长同意,对齐某取保候审治疗,待齐某病情稳定后再审判。周边了解情况的群众纷纷称赞法院“人性、人道”,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一手拄着拐杖,另手拉握着郭晓菊的手,喃喃地说:“就是自己的亲生孩子也不过这样。”

“用情感化浪子,唤回泯灭良知”是郭晓菊工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20092月,内乡县某中学三年级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与同班一位同学发生口角,自感被欺,一气之下竟用匕首将同学刺成重伤,后被捕入狱。发起诉书时,他胆怯地问:“阿姨,学校还要我吗?”郭晓菊同志听后鼓励他:“虽然你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但不要悲观泄气,只要好好认罪服法,法庭会为你的前途着想,并尽量为你的上学问题去做工作,希望你积极配合。”让他复学就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她和合议庭的同志历经艰辛,十多次奔走在政府、教育部门,终于让这位孩子复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予以取保候审。当郭晓菊同志和学校领导亲自把他送进了他离别多日的教室时,他感激地拉住郭晓菊的手说:“阿姨,你比我爹妈还关心我,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学习,重新做人。”该案经审理宣判缓刑后,郭晓菊同志并没有中断对这位孩子的教育,每半月回访一次。鼓励他努力学习,当他表示“不辜负郭阿姨期望,一定用好成绩回报”时,郭晓菊语重心长地说:“你不用感谢我,要谢就感谢法院,感谢党……”20097月,他终于以优异成绩考上县重点高中。

20105月,15岁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杜某,与同班同学王某互殴中,一脚踢住王某腹部致王死亡。检察机关以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公诉后,郭晓菊并没简单一判了之。她先到学校了解到杜某在校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秀,乐于帮助同学,第一学期就被选为班干部,继而她又到杜居住家乡与群众座谈,群众一致反映杜在家时常帮助母亲劳动,邻居一孤寡老人谈起杜就夸“这孩子仁义,听话,放学后常常帮他挑水、劈柴……”但杜父亲早亡,继父多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法医鉴定显示,王死亡的原因是神经反射性抑制,而并非杜主观故意。掌握这些情况后,郭晓菊考虑更多的是杜某的学业,但哪所学校愿意接纳一个杀人犯?郭晓菊先后七次到学校联系让杜某复读,学校果然以“让一个杀人犯重新在这读书,妨碍其他同学学习,也影响杜某成长”为由,不同意杜某复学。最后一次,学校领导竞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跟杜某是亲戚吧?要不你能费这么多心?跑这么多腿?”与郭晓菊同行的书记员告诉校领导与杜某非亲非故,纯粹是一位法官和一个少年犯的关系,感动得校领导握着郭晓菊的手说:“冲着你们法官这份情,我们收下他……”当法庭适用缓刑送杜某去学校读书时,杜某曾怯生生地问:“阿姨,送我去哪劳改?”“上学啊!”郭晓菊平静地回答,顺手递给杜某一个信封,那里面装的是她给杜某捐的学费。当杜某和其母亲事后了解到她为杜某复学吃的苦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今年2月,少审庭回访时,班主任告诉法官,杜某在校比前更优秀,他发誓要以阶段前3名的好成绩报答郭法官的关怀。

“用法哺育新人,铸就天平辉煌”是郭晓菊工作的第三个显著特点。16岁的杨某是内乡县某高中二年级学生,由于家庭贫寒,濒临辍学,他唯恐难圆自己的大学梦,就诈骗学生15万余元,全部存入银行,做为将来上大学的费用。20088月底,案件公诉到法院时杨某仍在押。郭晓菊与杨谈心时,他对自己所犯罪行悔恨不已,并饱含眼泪轻问:“阿姨,我还能上学吗?”看到杨某那期盼目光,郭晓菊思绪万千:“孩子本质是好的,错就错在一失足……”开学在即,为不耽误孩子学业,她报院长批准,对杨某取保候审回校学习,法院适用缓刑发判决书时,郭晓菊鼓励杨重新振作起来。一年内,她先后9次到学校关心杨的学习、生活,送去衣物,杨某因没耽误学习时间,并以此次失足为教训,更加发奋读书,前年高考,他突破本科分数线,被北京一重点院校录取。

17岁的内乡某高中学生冯某因抢劫被公诉,他被捕时就曾扬言“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准备破罐子破摔,一门心思刑满释放后报复社会。郭晓菊同志开庭前先后十余次与他交心、座谈,从远古的例子讲到做人的道德,从人的本性讲到社会责任,心诚石开,最终使冯某打消了念头,认罪服法接受刑罚,之后又帮助他复学。为防止冯某“重病”复发,郭晓菊在短短的9个月中多次找冯某“聊天”,按冯某的话说,“郭阿姨一直象影子一样监督着我、影响着我、帮助着我”。去年高考,冯某以优异的本科成绩被某设计院校录取。

“作为一名法官,我图的是群众对党的信任,图的是无愧胸前国徽!”这就是郭晓菊。




 

 

责任编辑:ZN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