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西峡“两驾马车”的驾驭术

  发布时间:2011-05-09 13:20:33


近年来,河南省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和驻县各级人大代表高度重视法院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监督和支持“两驾马车”,努力解决制约法院发展的问题和瓶颈,取得了明显成效。

 执行没有禁区

 “有法院的诚心服务和人大的有力支持,我不怕与外地客商打交道了,我有信心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强。”日前,在西峡县工业经济发展座谈会上,天马汽车制泵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金明的一番话,让众多企业家们信心倍增。

 作为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快”县,西峡县工业化率已达60%以上,仅限额以上企业就达100家,与省外、国外企业贸易频繁,发生贸易纠纷也在所难免。

2009年11月,西峡县天马汽车制泵公司与湖北省十堰市某汽车零部件公司发生买卖合同纠纷,在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天马公司遂将汽车零部件公司及程某、陈某(二人为浙江省乐清市人)、郑某起诉至西峡县人民法院。法院一审判决由该汽车零部件公司支付天马公司88.39万元。

判决生效后,法院向四被告下发了执行通知书,但均无音信。由于该案涉及被执行人员多,又是跨省异地执行,在听取县法院的情况汇报后,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当即表示,不管困难多大,也要坚决支持法院将案件执行到底。随后,县人大常委会与湖北、浙江两省相关人大常委会取得联系,请求予以协调支持。最终,在三省人大及法院的共同努力下,这起案件得以圆满执结。

 “法院执行问题涉及到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关系着司法的公平和正义,它不仅是法院的业务工作,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西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朱诗林说,“对执行难问题,我们要予以重视、支持,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全力营造良好的执行环境,使执行工作没有禁区。”

 近年来,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在法院执行难问题上,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精力。日常工作中,县人大常委会充分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调查等监督手段,及时为执行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主任会议不定期对疑难执行案件进行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县人大常委会还定期组织召开由政府、公安、信访、银信等部门参加的解决执行难问题专题座谈会,推动建立了执行联动工作机制。部分人大代表积极参与法院执行活动,协助法院执行执结众多积案。

与此同时,西峡县法院紧紧抓住人大支持这一契机,强化措施,集中力量执行了一大批案件。仅2010年,该县法院就执结案件629件,占总执行案件的94%,执行标的额6200万元,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力维护了生效裁判文书的法律权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法律白条”的产生。

 “执行难问题曾一度困扰着法院工作,让我们感到也很棘手,现在,这种状况已得到明显改善,有了县人大常委会的不懈支持,我们工作起来更有劲、更顺手了。”西峡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朱建营由衷地感叹。

 激情不再束缚

 “县人大常委会应当成为县法院司法独立的坚强后盾。特别是在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上,对那些无理上访,妨碍法院正常工作的,县人大要积极向县委汇报,对确实不应由法院承担责任的,要及时把这些案件交由县信访部门处理,确保法院在审判工作中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这是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县法院工作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们的一致心声。

近年来,越来越严格的信访工作责任制使县法院审判工作如履薄冰。在该县,以往不论信访责任在谁,只要是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都交由法院处理,若有上省、进京信访人员,县法院还须前往接人。一方面是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居高不下而应付不暇,另一方面是唯恐担责而不敢办案、不愿办案。信访问题,于是成了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了干警们的活力,影响了正义的伸张。群众对此意见较大。

针对这种情况,西峡县人大常委会及时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广泛座谈和深入走访,县人大常委会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剥离法院程序以外的信访案件”和“建立信访救助基金”的建议。

 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政府迅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规定将县法院程序以外的信访案件,交由各乡镇、各单位属地办理。县财政还每年向县法院增拨20万元的信访救助基金,对确实存在困难的信访群众进行救助。

同时,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还亲自接待、督办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为法院信访工作力排重难。西峡县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来自基层,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与法院合力化解重大疑难信访案件。2010年以来,该县共有23件复杂信访老案,在人大代表的通力协作下得以妥善解决。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打开了这道制约发展的羁绊,彻底改变了法官不敢办案、不愿办案的现象,使一些久拖未决的信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新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明显下降。2009年,该县法院分别被河南省高级法院、南阳市政法委、南阳中级法院评为“集中处理涉诉信访工作先进集体”。

 “现在法官办案很用心,社会效果很明显,真正体现了‘人民法官为人民’。”2010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耀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

脉络更加通畅

近日,西峡县法院在开展“法官结对代表”活动中,收到了该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代表李德成的回信:“县法院一年来坚持司法为民,公正执法,各项工作特别是队伍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希望再接再厉,一往无前,再创佳绩,努力把西峡法院打造成全省一流法院。”

人才队伍是法院工作的脉络,脉络不通,工作将难以开展。

“当时的状况,确实让人很着急。”在回忆起2008年初任西峡县法院院长时,宋长青坦言到:“全院123名人员,仅有6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一线法官匮乏,队伍青黄不接问题很突出。”

“部分法官职业意识不浓,特权思想严重,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三不为’苗头:一是抵御外界干预的勇气和能力差而不敢为,二是激励和保障机制落实不到位而不愿为,三是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思想准备不足,司法能力低而不能为。”在评议县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工作大会上,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万国凤直言不讳。

句句发言,直击要害,对该院干警们产生了很大触动。

监督是鞭策,更是支持。西峡县法院把人大的监督当作工作的动力,迅速采取措施,认真落实审议意见。开展了作风纪律大整顿活动,完善了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了以绩效管理为中心的综合考评体系。加大了对人民陪审员的培训和管理,让这支有生力量在审判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全院干警积极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两年来,该院已有16名干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为法官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

西峡县人大常委会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县委、县政府呼吁和建议,帮助解决了38名法院干警的职级待遇问题,协助法院高标准建设了新的办公场所,进一步改善了办公条件。

支持在监督中放大。近年来,西峡县法院先后荣获“全省优秀基层法院”、“全市先进基层法院”、“河南省法制宣传先进单位”、“全市维护稳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多项审判业务和综合管理工作位居全市法院前列。 

责任编辑:ZN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2011年5月7日第06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