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正在办公室写判决书,被一阵敲门声打断。
“请进!”我说。
一位皮肤黝黑,头发花白,满脸写刻着沧桑的七旬老人推开了办公室的门,必恭必敬的站在门口。
“你找谁呀?”对面的李娟法官微笑着问到。
“我找李庭长,他不在办公室。你们知道不知道他去哪儿了?”老人问。
“李庭长在开庭呢。”我带着淡淡的笑说。
“哦,那他一会儿还回不回来?”老人又问。
“开完庭李庭长肯定会回办公室的。”我答到。
“那要多久?”老人接着问。
“这个不好说。”我歉意的笑了一下。
“谢谢两位姑娘。”老人转身关上办公室门后突然又推开门说:“谢谢两位姑娘。”这才离去。
我还是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况。
“这个老人腿脚好像不太方便,走路有点吃力。”细心的李法官对我说。
“我注意到了。他真实在,我们也没有为他做什么,他还说了两次谢谢。”我笑着说,可就在我自己话音落下的一刹那,我的心里却涌出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记得两年前因一个刑事案件,我作为受害人的家属到公安机关去询问一些相关情况,因为是受害人的家属且又经过受害人委托,我想没有必要找熟人,就直接去了。那真是我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在整个过程中,我不是看冷眼就是遭冷面,那个时候,我体会到了一个普普通通老百姓的一个“难”。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对自己说,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当事人能笑就不绷着脸,能解释他们的疑惑就不吝啬自己的话。经历了才知道,在人最需要的时候,你能伸给他一双手,这股小小的力量就能暖热一颗心。
法院是守护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每一个来到法院的当事人都怀揣着企盼公正的希望,在他们踏进法院大门的那刻起,就渴望着这份公正。
当事人既然选择来到法院维权,那么他们还是选择了相信法律、相信法官。基层法院面对的当事人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人民,他们对正义的理解也许就从我们的一个微笑开始。因为我们是法官,所以我们一句关切的话语甚至是一个关切的眼神都足以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已经触摸到了公正。法院是一个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的地方,给当事人做思想工作是不能少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取得当事人的信任,这份信任从哪里来?这份信任来自当事人对我们先入为主的印象,而我们的工作中也不能少了这份信任。有了这份信任案件才能真正的做到“案结事了”,也才能休现出我们法官的价值。
社会已进入到一个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时代。法官是有威严,但这个“威”来自“廉”而不是所谓的“官老爷”态度。法官是居中的裁判者,但是在情与法之间,我们首先应该有情,这份情不是私情,而是一种爱民之情。要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就要做好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法官,用我们带着对人民深情厚谊的微笑迎接每一个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