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日报》:卧龙法庭用“五不能”法调解纠纷

化解恩怨 修补亲情

发布时间:2011-08-25 08:30:10


   本报记者王淼 通讯员刘红艳 肖楠

近年来,因拆迁、继承、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分割等原因导致父子恩断义绝、夫妻反目的案件不断增加。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卧龙区法院卧龙法庭组织专门合议庭,采用五不能调解法,重点调解涉亲情纠纷案件,以司法之手修补破碎的亲情,使多个家庭恢复了温馨与和谐,收到良好效果。

张大爷、孙大妈两位老人均已年近八旬,和二老一同居住的次子小张夫妇与老人因家庭琐事渐生摩擦,且矛盾愈演愈烈。小张夫妇和二老多次互骂对打。最终,二老愤而离家,将小张夫妇告上法庭。  

案件受理后,卧龙法庭主审法官刘华采用五不能调解工作法,先与当地村组干部、街坊邻居联系,了解案件发生的起因。在掌握实事后,刘华约见小张夫妇,引导小张夫妇将自己认为的冤屈和不解全盘倒出。随后,刘华用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古训,引导小张夫妇从家庭、父母、子女责任等多方面进行沟通交流,解除小张夫妇心中的疙瘩。之后,刘华又找到老张夫妇,用生儿养女防备老等民言,引导二老宽容儿子,谅解儿子。在法官的努力下,二老原谅了次子并撤回起诉,小张夫妇也将二老接回家中,一家人重新过上了和谐生活。

上述案例是卧龙法庭运用五不能调解家庭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该法庭总结的五不能调解法是:一百姓纠纷不能急于搭桥沟通。要稳下心,摸清根源,对症下药;二不能急于界定对错。清官难断家务事,亲情裂痕非一日之寒,因此用法理划分责任不但于事无补,有时还会激化矛盾;三不能急于求成。群众往往比较认死理,化解积怨要有跑断腿,磨破嘴的恒心、耐心,用真心感动群众后,群众自会主动配合;四不能满嘴法言法语。要用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民间俗语,与群众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法官的话才能深入人心;五不能坐堂问事。要在群众坐得住的地方和他们沟通。

该法庭运用五不能调解法调解涉亲情纠纷案件,效果明显,今年已成功调解涉亲情纠纷案件37件。

责任编辑:LL    

文章出处:《南阳日报》2011年8月25日第A7版    


 

 

关闭窗口